吴哲:赋能教师,请先“看见”他们
发布时间:2025-09-12
浏览量:11


满天星公益的吴哲围绕如何让赋能乡村教师的培训真正有效这一主题,分享了机构以关爱、专业、共创为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探索。她介绍了满天星自2012年起在儿童阅读推广中的经验,依托阅读循环圈理论,教师赋能不应仅是单点培训,而应嵌入系统化的支持与真实的关系连接,通过回应教师需求、提供实用工具、营造仪式感与归属感,激发教师持续行动与自我成长。

 

“我们始终以愿景、使命和价值观为先。教师不是工具使用者,而是和我们一样的关系内容创造者

——吴哲

 

分享核心:以价值观驱动,系统化支持教师持续成长

我是满天星阅读推广研究与推广中心的项目经理吴哲,主要负责教师赋能工作。今天我会从细节上来分享如何让赋能乡村老师的培训真正有效’——看见开始,用方法陪伴他们,以愿景打通成长之路

图片6.png 

满天星是做儿童阅读的,我们始终以愿景、使命和价值观为先。说到有效,我很自豪的一点是,我们所有项目,包括教师培训,都充分体现了关爱、专业、共创的价值观,后面我会具体讲到。

图片7.png 

图片8.png 

 

一、核心理念:以阅读循环圈为理论根基,推动系统化赋能

阅读循环圈作为行动理论贯穿在我们的每一次活动中,这套让儿童爱上阅读的有效方法,对成人同样适用。我们以有协作能力的成人角色,去协助教师们成长为有协作能力的成人阅读者,并通过这一理论推动县域儿童阅读的运转,持续致力于资源、人才、氛围、阅读活动及底层服务系统等方面的建设与发展。

图片9.png 

图片10.png 

 

让老师成为有协作能力的人,我们更相信系统的作用,不只是做单次单点的培训、服务好单个老师或学校,而是希望阅读生态能在学校和县域内自主运转。满天星的各类项目相互融合,不止解决单一社会问题,而是共同发力。

图片11.png 

 

二、师资认证:不是课程堆砌,而是活动积累

在教师培训方面,我们有一套由各类活动组成的八节必修和两节选修的师资认证系统。每个学期我们会开展包括线下的进校培训、研习营和线上的书友会、专题小课堂、讲座等计入课时的活动。其中选修课老师们可以根据自身需求灵活选择,不用固定看某节课、读某本书。

图片12.png 

 

图片13.png 

 

三、实践案例:从看见需求共创成果

图片14.png 

 

以新兴县书语者阅读教师研习营为例,具体说明我们是如何通过价值观的驱动,打通从看见方法,再到陪伴老师的成长之路。

需要说明的是,可能很多的同行机构侧重于方法论和策略不同,满天星尤为重视价值观的驱动。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关爱、专业、共创”——融入项目实践的每一个环节。那么如何将这些价值观转化为具体行动呢?

首先,在有效赋能老师这一问题上,我们固然会采用评估表、评分等常规方法,但我们更看重的是能否激励教师的持续行动。在我们看来,只要能够触发行动,即为有效。正如不少同行所提及的各类行动描述,如吃透用会”“写作输出、从学会倾听敢于表达等,其核心皆指向行为的改变。我们认为,无论教师行动成效如何,只要他们能持续参与学习、在班级开展阅读活动、为孩子朗读一本书、去图书馆借书或使用我们的流动书箱——有任何一项实践发生,便值得肯定。我们深知教师能力各有差异,行动节奏亦有快慢,因此,我们尤其珍视那些始终默默坚持、付诸实践的教师——或许他们自认为做得不够好,但只要持续实践,我们的项目就是有效的。那么,在研习营中,我们如何触发教师的持续行动?

图片15.png 

 

(一)看见老师,回应真需求

刚才有同行问要满足教师什么样的需求或者是否要满足老师的所有需求?从经验来看是的。以往我曾抱有疑虑,例如认为老师自身缺乏阅读习惯,却提出开展整本书阅读、设计开学快乐读书吧课程,有些不切实际。后来发现,不看见这些他们发自内心的真实需求,所有努力可能都会流于表面,徒劳无功。所以要体会、同理他们的需求。比如他们想做快乐读书吧,我们就回应他们的需求,把内容拆解得细致、简单,让他们能做到,挑选的绘本、内容,也都从真实问题出发。在这次研习营,当地教育局对接人提出希望聚焦跨学科阅读AI主题。起初我感到一些疑虑——语文都没做好,怎么跨学科?电脑都用不好,怎么搞?但我暂时搁置了这些判断,在耐心了解其背后的考虑后,我们还是决定和他们一起尝试。即使最终未必能完全达到预期结果,但过程中教师所能获得的成长,本身就具有价值。我们不应该认为教师可能做不好而拒绝给予机会。

因此,本次研习营最终以跨学科阅读+AI为主题开展。我们引导教师使用AI工具做教案、搞教研,并强调生成自有成果而非简单复制AI内容。最终,取得良好的成效:每个小组均研发出了一套教案,且此次研习营获得了教育局的积极支持,每所学校均派出不同学科老师参与,总人数超过200人。其中许多教师此前并未接触满天星。仅是首次接触阅读这一点,已使本次活动价值显著。此外,我们了解到他们已经有关于推动AI的后续方案,可见,本次研习营响应了他们的真实需求。

图片16.png 

 

(二)建立真正的关系和连接,营造归属感

在教师培训中,我们始终将建立真实的关系于连接作为核心价值观,坚定地将教师视为共同前行的伙伴,而非工具人。这一点在满天星举办的每一场培训中都得以切实贯彻。我们注重每一个细节的打磨,致力于为教师提供良好的体验,使其感受到我们的诚意和温暖。

在培训方法上,我们始终坚持理论+实操双轨并行模式。工作坊强调产出实际成果,确保教师们在学期能够直接使用所学的内容。同时,我们为教师提供实用工具,提升操作可行性。

图片17.png 

 

(三)持续支持:让行动走得更远

在后续支持教师学习效果方面,我们聚焦三个方面:

图片18.png 

1.联动教育局。将教师的参与投入与能力提升纳入其职业发展体系,教育局为结业及师资认证证书盖章,为其提供实质性的激励;

2.积极打造多种成果展示机会。增强教师的成就感与能见度,使其在富有归属感和人情味的氛围中被看见。满天星格外注重仪式感的营造,无论是线上线下活动,都力求让老师有舒服的归属感,感受到被尊重和珍视。例如,在活动现场设置专属拍照区、协助精心设计输出成果并拍照给他们;每次活动我们会给老师定制专属徽章,虽价值有限,但因其隐含的专属感和仪式感而备受教师喜欢。

图片19.png 

3.多元支持系统,支持实践落地。为老师搭建脚手架,提供1-6年级阅读课程资源,每年级10本书,上下学期各上5本,涵盖他们关心的各种主题和快乐读书吧内容;搭建教师专属平台,集成各类资讯和教学资源,供老师免费便捷下载适用;最后,回归所有培训都贯穿的阅读循环圈理念。尽管教师作为成人学习者,我们仍在选书、阅读、听故事、自主阅读等环节给予支持。在教师赋能模型中,我们提供多样化的活动,如学友会、课程技能研习营等,并鼓励老师成立工作室,目前已有多个县域成立县级工作室,部分优秀老师还成功建立了个人的校级工作室,主动承担发展工作,形成鲜明特色。阅读本身就是多形态的,教师们在工作和实践中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方案。

图片20.png 

图片21.png 

图片22.png 

图片23.png 

图片24.png 

19:培训活动实施情况

另外,其他项目也在支持老师,比如流动书箱中的教师书箱,为教师提供教育类书籍阅读资源;书香班级活动为教师提供数十种易上手的方案,教师完成后班级可获得小奖品;还有班书共创以及深受师生喜爱的班书巡展活动。这些项目共同支持教师在实践中探索可行路径,推动阅读教育持续深化。

图片25.png 

图片26.png 

图片27.png 

图片28.png 

图片29.png 

图片30.png 

 

四、回归价值观:教师是伙伴,而非工具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无论我们采用何种方法助力教师理解知识或轻松上手,其核心始终源于我们坚守的价值观:老师从来不是工具使用者,而是和我们一样的关系内容创造者。

图片31.png 

尽管我们从事教师培训工作,却未把教师视为学生。每次我都怀着无比的敬意和大家共学,相信乡村老师值得拥有专业与美感并存的成长路径。我的分享结束了,谢谢各位!

图片32.png 

 

伙伴交流与讨论

王道六和公益:

谢谢吴哲老师的分享。我印象最深的是满天星对老师体验的重视,包括小礼物准备、流程执行、内容与需求匹配等。想请问:师资认证的实践环节,是线下评估还是线上提交反馈?评价体系是怎样的?谢谢!

 

吴哲Christie-满天星:

谢谢王老师。我们的认证主要依靠数据化记录,平台会记录老师活动的参与情况和学习表现,各类活动都会评优。比如书友会评优秀书友,标准是打卡发言的质量和次数,这些都会记录在案,所以不担心老师提交的内容有假。每学期末6月和12月左右,我们会通知老师提交活动和学习成果,然后对照平台数据核验,没问题就通过。所以不是每次都实地或当面评分。另外,即使学习评优了,也需要完成实践任务:比如上够我们提供的阅读课程数量,参与班书、书香班级等活动,有简单有复杂的,但只要参加了就会有积分,只要他们做了且反馈质量高,我们就知道他们做到了。评估主要从学习和实践两个方向进行。

 

王道六和公益:

谢谢。这种数字化评价特别好,能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又很方便。谢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