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当者行动的杨美琴从儿童阅读认知、师资培养与战略升级三个维度,系统分享了机构在推动教师成为“扎根实践的阅读行动者”方面的探索和行动。她介绍了担当者自儿童阅读推广以来的经验,从破解教师对阅读与教材的认知冲突,到通过“橡果书院”分层培养师资,再到以“益起阅读”平台联结各方力量,核心是让教师在实践中理解阅读价值,在社群中相互赋能,最终实现“让每个乡村孩子享有高品质阅读”的使命。
“冰山之上是知识,冰山之下是生命。在儿童阅读推广中,如何让教师通过优质童书,真正感受并作用于儿童生命力的那些东西,最终实现高素养与高层级的提升。这也是我们不断向教师推广,希望他们“看见”的儿童阅读,着眼于孩子的生命成长。”
——担当者行动杨美琴
分享核心:打破认知壁垒,构建教师赋能系统
各位伙伴好,我是担当者行动的杨美琴。今天我想从三个层面分享我们的实践与思考:一是儿童阅读认知,二是阅读师资培养,三是战略升级。
一、重塑儿童阅读认知:从“矛盾”到“共生”
关于阅读认知,在阅读推广过程中,我们面向的主要群体是老师。我们发现很多老师认为儿童阅读与语文教材教学存在时间冲突,觉得教学的时间都不够,哪有时间做儿童阅读。因此,我们需要打破这个矛盾,帮助教师更好地认识儿童阅读与语文教材之间的关系------儿童阅读和语文教材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就像两棵并肩成长的树。语文教材学习越高效,儿童阅读就越丰富;儿童阅读越丰富,语文教材学习也更高效。
从国家政策层面,“大阅读”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单一教材时代已经过去了,这是需要向老师们普及的。
儿童阅读对孩子究竟有什么意义?担当者行动的创始人张同庆老师提出了“正向阅读教育冰山理论”:当前学校评价体系主要关注“冰山之上”的部分,即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表达;而“冰山之下”,是孩子丰富深沉的感受、爱与被爱的能力、价值观、人格与能力等深不可见却至关重要的内容。所以,在儿童阅读推广中,我们不断推广如何让教师通过优质童书,真正感受并作用于儿童生命力的东西,最终实现高素养与高层级的提升,希望他们“看见”的儿童阅读是着眼于孩子的生命成长。
二、系统化师资培养:“橡果书院”三级课程体系
担当者构建了从班级、学校到县域的分层体系,最小单元仍是班级和教师自身。在环境、活动、课程等要素中,教师是阅读教育落地的核心,赋能教师成长至关重要。目前主要通过线上平台“橡果书院”开展,该平台提供初、中、高级课程,目前已开设至中级。
(一)初级课程:通识筑基,广泛链接
初级课程是通识性课程,旨在提升教师对儿童阅读的认知。早年担当者通过线下教师培训去连接老师,但是疫情后,线下培训变得特别困难,且成本也很高。因此,2020年我们启动了橡果书院战略计划,将儿童阅读认知的基本知识开发成一套清浅的线上课程,包含30讲音频,教师可在两个月内学完。这套课程帮助我们广泛连接了中国各地的教师,不仅有乡村老师,还有很多县镇以上的老师,让他们快速建立对儿童阅读的基本认知。
初级课程涵盖四大模块:
1. 新时代的儿童观,教师认知是核心所在。我十分赞同何怡的观点,即诸多实践的核心最终落脚儿童观------如何认识儿童。因此,我们的课程专门设置了儿童观、阅读观与教育观等基础模块。
2. 走进童书魅力世界。我们推广儿童阅读,但很多老师对童书无感,所以需要唤起成人对童书的认知,让其走进童话世界,感受童书的丰富性;
3. 阅读指导理论。要做好儿童阅读实践,老师需要对海量阅读、自由自主阅读、大声读等概念有一定的认知;
4. 儿童阅读指导实践。部分内容与课程相结合,老师完成系统学习后,可获得认证证书。这对一线老师而言是一种可视化成果,一些教育局也会将其计入教育学时,从而推动更多老师参与学习。
(二)中级课程:聚焦实践,培养课程实施者
中级专注于儿童阅读实践,培养能开展阅读课程的教师。我们凝聚了一批拥有二三十年阅读课程构建经验的教师,开发了八门课程,其中整本书课很受老师欢迎,因为整本书阅读已经成为语文老师的必备教学内容。我们帮助学校构建从一到六年级的整体阅读课程体系,通过多元课程搭配,形成“阅读立校”体系。依托橡果书院平台,连接了全国的教师资源。此外,我们还为起步阶段、不懂如何上阅读课的教师设计了“橡果课堂”,他们只要打开多媒体,即可收听到精品课程。
三、战略升级:“益起阅读”行动与教师社群生态
去年起,我们开始战略升级,启动“益起阅读”行动计划,自主研发小程序平台,让阅读行动实践和交互在平台上实现。以此连接各方力量,帮助老师和孩子因为阅读而绽放生命。
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让捐赠人直观感知受助方的成长变化很重要,因此,我们搭建了这一平台。旨在实现图书角升级和反馈机制优化。以往捐赠人需通过工作人员获取反馈,现在通过“益起阅读”平台,即可直接看到一间教室的阅读变化。
平台还整合了多年积累的阅读活动和课程资源,并致力于构建教师社交互动空间,促进教师间的相互看见与启发。其核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行动实践。正如多位伙伴所言,实践对学习留存率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将阅读课程转化为六大行动实践包,老师可自主申请,每个实践包均含有课件、案例和答疑内容,能直接使用;
2. 社群运营。我们觉得教师之间需要一个能够共享实践、彼此启发的社群平台。例如,教师可在平台分享整本书共读的做法,参与诸如“犟人节”等主题活动,实现与同行、专家之间的互动。平台还设有话题广场,围绕老师关注的议题展开讨论,让老师们的讨论彼此看见、相互启发。
截至目前,平台已经吸引约有6000位老师完成注册。很多教师持续进行书写,部分老师累计书写量已超过一万字。
3. 动力系统。老师基于日常的教学实践积累积分,可通过相互点赞、评论等方式进行互动。优质实践内容将被置顶展示,借此积分机制,我们从全国范围内持续遴选优秀的行动者。
暑期我们组织线下联结活动,今年升级为“犟人节”主题,遴选了一批“犟人”,并举办生命故事分享会,通过与他们连接,更深入地了解老师背后的需求,实现生命间的彼此照亮。最终。我们所有的行动都旨在通过这一系统不断发现、唤醒并连接更多教师的生命,支持他们成为真实的行动者,在彼此的行动中相互照亮。
伙伴交流与讨论
吴哲(满天星):
我想请问美琴,在“益起阅读”平台运营中,你们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如何应对?
杨美琴:
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不断明晰我们真实需求的过程。通过今年的“犟人节”,我们感受到“益起阅读”的一个显著成效是:教师的分享意愿明显增强。在分享过程中,能看到多种生命样态,如刚才何静老师提到的,众多老师主动分享个案故事,这些文字记录不仅为教师之间创造了更多交汇点,也打破了以往仅由担当者工作人员能看见的局限。目前我们面临两大挑战:一是如何提升平台的黏性、深度和温度。吸引更多教师到平台分享,且越分享越精彩;二是担当者行动旗下的多个产品和项目,如何在“益起阅读”上整合,让平台更好地实现学习、实践、互动的交互。
吴哲(满天星):
谢谢美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