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教育是一种“慢艺术”
发布时间:2025-09-12
浏览量:10


六和公益的王道在话题中围绕推动教师成长为有能力的成人阅读者,分享了机构对教师的支持机制。他坦言现有机制可能低效,分析了背后教师面临的多重职场压力,提炼出培训形式比内容重要、内部生发比外部灌输有效、情感共鸣比理性识记重要的实践经验,并强调支持教师成长需秉持充分的原则。

 

“因为教育本身是一种慢的艺术,我们要支持的人是教育的从业者,只有给到一种慢的、充分的支持状态,才能让他们真正理解教育,并且做好教育。

——六和公益王道

 

有效机制的思考:从质疑出发

基于今天的话题,我写了一个题目叫有效机制分享,但对于这个有效机制,我是要打个问号的。在前期调研中,显示大家都对这个话题感兴趣,恰恰说明可能到目前为止,在做的这些形成机制还没有那么有效,如果已经都是很有效的,我们也不会花时间来聊这个话题了。

1757658392277904.png 

1:对有效机制的思考

所以今天我分享的内容,个人判断不是有效机制,可能是一个低效机制,但我没办法给出更有效的经验和信息,所以这一点先和大家说声抱歉。

一、六和公益教师支持的内容框架

目前,六和公益主要从核心知识体系实践支持体系两方面为教师提供支持,不同机构的体系可能在内容上略有差异,但形式和覆盖面应该有相似点。

1757658421723937.png 

 

(一)核心知识体系:线上与线下结合

我们整个核心的知识体系,主要从线上和线下两种形式给老师提供支持。线上分为初阶和中阶课程,部分课程内容可能存在重复但深度不同,例如整本书课程,中阶内容比初阶更深入,也更细化;线下包括学期内的主题培训和暑期的工作坊(包括研习营)。主题培训每期仅聚焦一个主题,历年涉及图画书解读、图画书教学、整本书教学等;工作坊也围绕类似主题开展,这些都是从知识体系层面做的梳理。

(二)实践支持体系:日常跟进与互动

在行动层面,我们有一个实践支持体系,也就是日常与项目区的老师做跟进、保持联系的方式,主要是读书会、听课评课和形成学习共同体这三种方式。

1. 读书会:定期推进,每期约一个月,包含线上和线下部分。线上时,我不一定要在项目区,但做线下结营时,我肯定会项目区,和老师们一起做共交流。

2. 听课评课:我一般会与项目区走访工作结合,走访项目学校时针对性地听一些老师的课,听完之后及时给反馈。

3. 形成学习共同体:虽然只有七个字,但过程琐碎且持续。我们在各个项目区设有交流群,在主题培训、工作坊、线上课程学习中,老师会自然形成分层,有些老师慢慢就不来参与学习了,而有些老师可能持续充满热情,每次活动都积极参加,并且在线上线下活动中抓住机会互动交流与反馈,对于后者,我们会私下加微信好友。如果一个项目区里这样的老师数量慢慢多起来,就会有意识地邀请们彼此认识,在一些主题培训或工作坊的线下场景鼓励们见面,也会在微信上始终保持联系。同时,在读书会和听课评课过程中给予她们更多关注,走访时也会邀约一起通过线下聚餐的方式聊聊生活、阅读或工作,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培养团队意识。离开项目区后,会观察到们有时会互动,会有自发的小教研活动,比如有老师承担了公开课任务,磨课时会邀请这些伙伴来教室听课并提供反馈,包括自己班或学校要开展阅读活动时,也会在小群里邀请伙伴提供建议、进行商讨。

这就是一些比较细和琐碎的事情,大体上呈现了我们机构在教师支持方面现有的整体机制。

二、现有机制低效的原因:教师的多重职场压力

前面已经提到,我觉得这是一个低效的机制。因为在这些事情上,工作人员需要投入很多,但往往一个项目区最后能冒出来的、能形成学习共同体的老师数量非常少且有限,所以从投入产出来说,效率很低下。为什么会这样(很多老师会慢慢淡出我们的视野)?在日常与老师的沟通中,会发现有各种外界情况构成了小学教师的职场压力,这些压力真实存在且影响着们的参与度和学习状态

1757658451968591.png 

 

小学教师职场压力我主要归纳分为教学相关压力和非教学相关压力。我在一些项目上面加了标注:红色点标注的内容是指向可能会让老师产生职业倦怠、内在动力被削弱的项目;黄色点标注的内容是会额外挤占老师时间的事务,这些事务在正常的教学工作以及日常生活必须完成的事情之外,不仅挤占老师的工作时间,还可能与教学没有太大的相关性;还有一些蓝色点标注的内容是什么呢?则是那些会制约老师积极性的因素,举个例子,我们会鼓励老师向学生推荐优质童书,通常配到班级阅读角的图书只有70本,我们希望老师可以跟学生讲更多、拓展分享更多好书,但实际情况是,即使我们给老师推荐了书籍,们也很少在家长群里向家长和孩子推荐------因为一旦有家长投诉引导购书,老师就要承担难以承受的后果。

因为这些因素的影响,我们在给老师提供支持的过程中,最终只有标黄色框的内容可能对老师真正产生效应。

1757658478349978.png 

 

在现有机制中,网络培训和学期内培训往往当时热、过后凉,黄色框的两点(工作坊和实践支持体系)相对来说会略微有效。这两者的共同点是:我们对这部分教师提供了长期关注,保持对话,建立了人与人的深度连接。换言之,参与度低的教师,多是与项目区工作人员连接不深的群体。

三、相对有效的元素:长期关注与深度联结

基于以上实践,我总结出三点经验:

(一)培训形式比培训内容重要

在整个教育系统里其实有很多培训,比如国培,很多内容老师都在学习。对我们而言,内容有体系肯定好,但也没有那么重要,单次主题培训不可能全面给到老师什么,每次只能讲一部分,而且老师也不一定参加每一次培训,可能只参加某一次。因此,让单次培训有效的关键在于形式,要让老师留下深刻印象,并且培训结束后真的能有行动上的改变。

(二)内部生发比外部灌输有效

无论是邀请的导师还是工作人员,向教师灌输的理论知识,教师未必能听进去。但在支持过程中,若能让教师自己理解并产生新意识,其效果远胜于外界的反复说教。

(三)情感共鸣比理性识记重要

线上培训效果有限,因其难以产生情感共鸣;线下因有人与人面对面的场域营造,更容易形成情感共鸣。传授知识点往往枯燥,但当老师在内容或体验环节中与我们达成共识、产生共鸣时,这个点他应该会记住一辈子。例如,上周在怀宁的工作坊中,当时小组有个任务是研读图画书的画面细节,有个小组里蹲在地上的老师,我猜测可能看到了画面里的某些细节,在组里做了分享,旁边的老师听了之后觉得很过瘾,立马给他一个赞。这种小组内部的学习中,教师的发现是内部生发,现场点赞是情感共鸣,我相信旁边的几位学员对这样的场景印象会很深刻,这个场景能让小组成员知道读图画书里的细节很重要,我觉得这一点肯定深深根植在她们内心了。

1757658496211162.png 

 

四、两个关键词:充分

分享的结尾,我想再给到两个关键词,就是充分因为教育本身是一种慢的艺术,我们要支持的人是教育的从业者,只有给到一种慢的、充分的支持状态,才能让他们真正理解教育,并且做好教育。

我的分享大概就是这样,谢谢大家。

 

 

伙伴交流与讨论

泉蒙尹群:

谢谢王道老师的分享,非常真实,很多场景其实我们也都有遇到,尤其王道老师对老师目前职场上压力的总结印象特别深刻。因为我们在做的时候,包括跟老师交往时,也会去观察老师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很多时候会发现教师需要兼顾的事务繁多,教学工作常面临被其他事务挤压的情况,所以有时候我们也会去想,我们做阅读项目时,对老师来讲是压力还是动力?我们的边界要把握在哪里?这确实是我们经常去思考和回应的一个话题。所以刚刚王道老师的思维导图出来的时候,我就会想做得好细致,我们可能也会去罗列,但是不会去把它结构化得这么好,所以这一点对我来说是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个点。

说到有共鸣的,第一是王道老师开场提到对有效机制的一个感受,其实我有时候在想,可能我们做阅读项目的工作人员都会有这样的一个困境——对项目的有效性,既确定又不确定。确定是因为我们都是爱阅读的,都相信阅读能帮人打开很多东西,能让人发现相对来说不那么一样的生命状态。但是其实阅读本身这个事情,第一,它可能不是目前主流的一个方向;第二,它的见效周期非常长;第三,它很难评估。所以很多时候这种结果的不确定性也非常高。第二个共鸣点是王道老师最后的实践总结,也跟我们做项目的体感非常像。

 

六和公益王道:

我多讲一下关于教师生存现状的点。因为我去项目区里走访,当看到有的老师原来很积极,后来慢慢热情淡了,就会去聊,会和我倾诉工作中遇到的诸多困难与挑战,罗列很多具体情况。这样的反馈并非个例,不同项目区的老师都有类似感受后,我就开始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包括换位思考如果自己处于这样的处境会如何。因为我自己原来也是老师,当然那个时候的环境没有现在这么复杂。我想到,如果处在的位置,可能确实很难持续投入。因为我刚才只是列了工作上的点,大家还要想一想,作为真实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教师还需要面对家庭的各种琐事,所以不难想象们能拿出多少时间投入到阅读相关工作中。想明白这些之后,我就对每个项目区里那些数量有限、却能持续保持热情、与我们积极互动、跟着一起往前走的种子老师,充满了敬佩和感激。

 

裘水妙:

我有一点想问一下王道,你到最后有一个总结说关键词是充分,当你在说充分的时候在说什么?能多说几句吗?补充一下,比如说我们都知道教育是慢的,那你这个慢,在你们的策略或行为上指的是什么?这个充分在你作为一个项目官员或你在做的时候做了什么?所以想这方面能不能补充一点?

 

六和公益王道:

好的,这个可能是有两个层面,首先是从大的层面来说,我们机构在做阅读推广这件事情不要急要慢就是我们常提的一个项不要急着去铺点,需要深耕,至少六的理念是这样。第二个是充分,是说一件事情要给它做透,这两个是捆在一起的,这是大的层面。

回到我们今天聊的这个议题,说给到老师支持的这件事情上面,也要有慢和充分的这两个意识。一个是说老师的改变肯定是慢的,不要因为一次培训、一场读书会或者两次培训、两场读书会之后看不到变化就失望或者失落等等,有的老师可能要过了半年或者一年之后才被唤醒,这是慢。还有充分,是我们在做活动时,不管是培训、读书会、走访、听课以及课后的互相沟通反馈,都尽量要把每一个环节做到位,要做充分。我自己大致想到的是这样两个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