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最根本的功能在于提供阅读与学习的场所,而安静则是确保这一功能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一个宁静的学习环境,是专注与沉思的催化剂,使读者得以全身心投入于知识的海洋中;这不仅助力深度思考、提升学习效率,更能使图书馆与其他公共场所相区别,进而发挥其特有价值。本文以赤岭公益图书馆为例,同时结合其他图书馆的做法,对乡村图书馆噪音的来源、成因、解决办法等进行探讨。
该议题源于鸟巢图书馆馆长来霞舒的交流。噪音问题在图书馆运营过程中普遍存在,具有共性,因此我们希望借助这个问答,总结相关经验,以期为更多的城乡社区图书馆提供参考。
一、噪音来源及成因
图书馆的噪音通常可分为外部噪音与内部噪音。外部噪音主要包括交通噪音、生活噪音等,与图书馆的选址密切相关;内部噪音则来源于馆内设备运行(如打印机、饮水机、风扇、空调等)以及工作人员和读者的活动声响。在实际环境中,对图书馆安静氛围影响较大的主要是人员活动所产生的内部噪音,因此本文将重点围绕这一方面展开讨论。
具体来说,内部人员活动噪音大致有以下几种:
01
聚众交谈现象
乡村与城中村图书馆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人与人之间较为紧密的联结性,在这里图书馆就像是一个小型的熟人社会,大家可能此前彼此已经认识,或者因为经常到馆而逐渐熟悉。这种密切的人际关系,导致部分对图书馆较为熟悉的人员,习惯于在阅读区域聚集交谈,因而影响该区域的安静氛围。
02
通讯与电子设备噪音
此类噪音问题,如在馆内接打电话、手机未设置静音模式、在阅读区公放有声读物等,多源于读者(主要是初次到访者)对图书馆行为规范不甚了解,尚未形成遵守安静规则的自觉性。
03
在馆内跑步、跳跃、发出声音
影响他人
乡村及城中村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以儿童为主,而儿童天性活泼,有的难以长时间保持安静或坐定。与此同时,他们正处于行为规范的学习阶段,更需要通过相关制度的引导,帮助他们理解、适应公共阅读空间的纪律要求。
二、解决噪音的实践
目前,赤岭馆主要从空间规划、音量分区、规章制度、标识系统以及人员管理五个方面入手,对入馆读者进行积极引导和有效约束。
01
空间规划
在《图书馆空间设计与阅读推广》一书中,编者言:“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创新,图书馆的内涵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从最初的封闭藏书楼到免费开放的公共图书馆,从单一建筑到规模宏大的建筑群,现代图书馆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知识中心、交流学习中心、阅读推广中心、生活休闲中心等,是属于每一位读者的‘第三空间’。”
可见,图书馆的功能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藏书与借阅,而是随着时代发展日益丰富多元。乡村与城中村的图书馆虽然在建筑规模上难以与大型公立图书馆相比,但仍可通过对空间的功能划分,实现高效集约的利用。以赤岭馆为例,其在筹建之初就注重区域划分,将阅读区与活动室分开,形成“动静分离”的格局。活动室不仅用于举办各类活动,日常也开放给读者下棋、大学生辅导课业、聆听有声读物、正常交流等,既满足了多样化的使用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又有效减少了对阅读区读者的干扰,尽可能营造出更为安宁的阅读环境。
(筹建期间赤岭馆设计图)
(照片从左到右依次为:主阅读区、亲子区、活动室)
02
音量分区与行为规范
我国《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JGJ 38 2015)》第7.3.1条规定:图书馆各类用房或场所的噪声级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为了有助于对表1规定的分贝有更具体的概念,此处附上:蒋新,刘尧琪.图书馆的噪音分析与控制[J],图书馆建设,2006(3).中的噪音级别对应声源表格,详见表2:
(表2)
如点1所述,赤岭馆主要划分为阅读区与活动室两大功能区域。两个区域在使用规则与噪音控制(行为规范)方面有所不同。
阅读区专供阅读、自习及写作业使用,区域内需保持安静,避免发出明显声响。如需交谈,因将音量控制在仅身旁人可听清的范围内,且交谈时间不宜超过十分钟。活动室除举办活动外,平日可用于聆听有声读物、课业辅导、下棋、正常交流及拼搭积木等,室内音量应维持在平静交谈水平,不影响阅读区,声音不传至该区域。两个区域详细使用要求与禁止行为见表3。
(表3)
03
规章制度、标志标识与人员管理
为保障图书馆这一公共空间的有序运行,为入馆读者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阅读环境,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与清晰的标志标识是必不可少的;同时,配套的人员管理亦是确保制度得以落实执行的关键。
(张贴在图书馆一楼路口处的入馆须知)
(相关标识图片,加强营造馆内安静氛围或提示读者正确的行为规范)
《入馆须知》可根据图书馆的自身情况予以调整。鉴于规章制度通常仅具备规则告知与辅助管理之功用,馆内安静环境的维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员的现场管理。在对馆内秩序的管理细则方面,目前赤岭公益图书馆的成文规定,主要体现在小志愿者培训的纪律管理细则。请见表4。
(表4)
当读者累计被提醒三次后,将被请出馆外站立10分钟;而大声喧哗、打架等严重破坏馆内秩序的行为则会被直接请出。需要强调的是,读者在平等享有使用图书馆资源权利的同时,也负有维护图书馆安静秩序的义务。为了确保规则的遵守,往往需要配套的惩罚措施,才能更有效地推动大家共同遵循。
虽然形成文本规定的只有小志愿者的管理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馆员+大学生志愿者+小志愿者的复合管理模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实施方式。一方面,安静的阅读氛围对图书馆的运营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馆读者的阅读与学习体验;另一方面,仅依靠小志愿者难以全面覆盖管理需求。而让馆员和大学生志愿者共同担任“纪律守护者”的角色,不仅能够从多维度协同维护馆内秩序,也能对其自身行为形成约束,从而共同营造安静、舒适的阅读环境。
三、其他图书馆的做法
01
厦门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文灶分馆
色彩“降噪”,阅读“静心”
(图片来源:厦门市少年儿童图书馆)
对于幼儿活动区域,通常多采用鲜艳的色彩作为主色调,地面和墙面也常绘有各种色彩鲜明的图案。这些对比强烈、色彩明快的设计,能够刺激儿童的大脑,使其处于兴奋状态。在专家指导下,厦图少儿馆文灶分馆适当弱化了过于童趣的氛围,避免鲜艳色彩对儿童的过度刺激,重新选用淡绿色、淡蓝色搭配粉红色作为阅览室的主色调,营造出更为柔和宁静的阅读环境。
具体做法可见:石先琨.降低幼儿阅览室噪音的探索和实践——以厦门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文灶分馆为例[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8(5):81-83
02
加拿大高校图书馆
音量控制空间
据美国南阿拉巴马大学一项关于人类对声音需求本质的研究,发现分级构建符合人体声响接受能力的阅读环境更有利于促进不同层次阅读活动的开展。华南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林宜榕和其导师束漫通过网络调查,释析18所加拿大高校图书馆6大类音量控制空间:噪音区、低音交流区、安静自习区、静默学习区、学术研究室、精神冥想空间等的设置与规定。
具体做法可见:林宜榕,束漫.加拿大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噪音控制[J].图书馆论坛,2020,40(7):107-115
03
厦门鸟巢安兜图书馆
暑期图书馆噪音分段管理
暑期是读者流量的高峰。为了提升服务质量、保障入馆读者的良好体验,安兜图书馆针对0-3岁儿童活动安排、家长在馆规范和读者电子设备使用等制定了相应规则,并对图书馆不同时段的行为准则进行了区分。具体做法如下:
为营造更高效、有序的阅读环境,平衡安静阅读与互动交流的需求,图书馆将实行分阶段阅读计划,并对相关行为作出规范,具体如下:
一、核心安静准则及特殊说明
1. 安静要求:图书馆是公共阅读空间,保持安静是基本准则。馆内均设有“静”字指示牌,旨在提醒所有读者共同遵守。任何形式的喧哗、交谈均不允许,请家长特别注意管束0-3岁儿童,避免其大声喊叫。
2. 0-3岁儿童活动安排:为保障阅读区域安静,0-3岁儿童的活动时间与其他读者错开,活动范围限定于指定专属区域,避免对其他读者造成干扰。
3. 家长行为规范:为给孩子树立良好榜样、塑造浓厚阅读氛围,家长在馆内应尽量避免使用手机。
4. 通讯及外出规定:所有读者需接听电话时,必须离开图书馆,在馆外处理完毕后再进入。
二、分阶段时间安排及规则
1. 安静阅读时段:上午9:00-11:00,下午1:00-4:00,晚上6:00-8:00。
此时间段内,需保持绝对安静,禁止交谈、喧哗或进行任何干扰他人的活动,请专注于阅读、学习等静态行为。
2. 活动时段:上午11:00-13:00,下午4:00-6:00,晚上8:00-9:00。
在此时间段内,可进行适度交流、讨论或参与图书馆组织的互动活动(如下棋、折纸、读书分享等),但需控制音量,避免影响其他区域读者。
四、相关答疑
Q1
图书馆里有一些家庭情况较为特殊的孩子,我们很想给予他们关怀和帮助,但他们每次来馆时都较为喧闹,影响了其他读者。对此,我们不知该如何妥善处理。
A
图书馆能够给予特殊儿童的关注是很好的,但给予关怀与遵守馆内纪律并不矛盾。相反,如果他能够遵守规章秩序,这本身也是一件好事,说明他正在逐渐融入图书馆氛围,这将更有利于后续对他进行引导,比如带领他阅读、学习等。
同时必须强调,制度一经制定,除非其本身存在不合理之处,否则需全体人员共同遵守。我们应引导人主动适应并恪守制度,绝不能允许任何个人凌驾于制度之上。若放任例外情况发生,不仅会破坏图书馆所需的安静氛围,更不利于保障绝大多数读者的合法权益。
Q2
图书馆每周一至五都会开设面向0-3岁孩子的活动,很多这个年龄段的亲子家庭下午和晚上也喜欢来图书馆,因此这期间馆里往往会比较“热闹”。此外图书馆的读者不断流动,针对新到馆的读者往往需要我们不断提醒。应该怎么做,才能保障图书馆的安静有序?
A
这一阶段的儿童通常难以自主控制行为,需要家长从旁引导。他们的阅读方式以亲子互动和游戏为主,往往更需要一个可以爬、摸、玩的阅读环境,与能够在馆内安静端坐阅读的中小学读者存在明显差异。
因此,除了提供相对独立的亲子阅读区域外,针对需反复提醒家长的情况,还可以在幼儿区内张贴专为该年龄段设计的友好规则,并配合管理员和志愿者的现场引导,帮助家长与孩子更好地理解和使用空间。图书馆也应结合实际运行状况,持续评估幼儿活动对其他区域读者的影响,逐步优化运营规则与空间使用方式,在服务好幼儿家庭的同时,确保馆内良好的阅读氛围。
本文在发布前也获得了霞舒公益“阅光伙伴”们的意见反馈。我们诚挚欢迎各位同行在留言区提出运营中遇到的困惑。对于霞舒公益力所能及的话题,我们非常乐意分享自身的实践经验,并整理成文,与大家交流。
本文参考了以下文献:
[1]蒋新,刘尧琪.图书馆的噪音分析与控制[J],图书馆建设,2006(3).85-86
[2]王燕.图书馆内部“噪音”问题探讨——以F学院图书馆为例[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3).155-156
[3]石先琨.降低幼儿阅览室噪音的探索和实践——以厦门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文灶分馆为例[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8(5):81-83
[4]林宜榕,束漫.加拿大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噪音控制[J].图书馆论坛,2020,40(7):107-115
撰稿:陈亚米
审核:苏菜头、苏文亮
“霞舒公益”全称“福建省霞舒助学公益服务中心”,是2020年9月在福建省民政厅正式注册的非营利性慈善组织。霞舒公益的使命是通过乡村公益图书馆,开展面向家长和儿童青少年的阅读推广与文化活动,弥补农村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提高乡村儿童青少年的阅读素养,开阔视野,助人自助,让图书馆照亮乡村孩子的未来。霞舒公益目前在南安市康美镇运营两家乡村公益图书馆——赤岭公益图书馆和康美公益图书馆,并以此为基础通过“点亮灯塔计划”开展行业支持。
长按二维码,了解霞舒公益
(开馆时间、地址均可扫码获取)
联系方式
康美馆馆长
岭馆馆长
电子邮件:fjxiashu@163.com
微网页:http://lxi.me/meudy
微信影音号:霞舒公益
新浪微博:霞舒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