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登:从“种子”到“生态”,区域型教师社群的二十年运营实践
发布时间:2025-11-10
浏览量:49

瀞心儿童悦读专项基金的薛登围绕“石头汤悦读校园联盟”项目,展开区域型教师社群运营分享。该项目位于安徽合肥包河区,覆盖54所小学,以“为乐趣阅读”为核心理念,目标是通过提升学生阅读兴趣、习惯与能力,培养终身学习者。薛登结合项目近二十年运营经验,从社群定位、发展阶段、运营机制、角色转变、可持续性等维度,详细介绍图书馆教师社群的运作逻辑,同时分享关键实践案例,为区域型阅读推广社群运营提供参考。


我们不只是搭建实践平台,更想让社群成为教师的精神栖息地。

——瀞心儿童悦读专项基金薛登

一、石头汤阅读校园联盟与教师社群定位

大家好!今天我想围绕瀞心儿童悦读专项基金运营的“石头汤悦读校园联盟”项目,重点分享教师社群的发展历程、运营机制,以及我们在保持社群活力与价值上的思考。

1762764992708412.png 

“石头汤悦读校园联盟”是扎根安徽合肥包河区的区域型校园阅读项目,覆盖了当地54所小学(含一贯制学校),自2006年启动至今已近20年,累计惠及超20万名师生。项目的核心目标很明确:以“快乐阅读”为理念,通过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习惯与能力,助力他们成为积极思考的终身学习者。

1762765276737462.png

在项目运营第12年时,我们联合第三方机构梳理出“外圈灵活、核心固定”的项目模型。外圈是联盟层面可调整的组织形式,核心则是“书、时间、人、环境”四大要素——其中“人”是我们最关注的,涵盖校长、图书馆老师、学科老师和家长,而今天要聚焦的,就是以图书馆老师为核心的教师社群。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体制内并无“图书馆老师”的明确岗位,社群成员其实是来自不同学科、负责学校阅读和图书馆工作的教师。

二、教师社群的发展阶段:从种子成熟

1762765339699490.png 

社群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用了13年时间,一步步推动它从零散的个体集合,变成区域阅读的核心力量,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种子挖掘期

这是社群的起点。我们先开展图书馆老师专项培训,再联合学校筛选符合两个条件的教师:一是有自主意愿,愿意投入阅读工作;二是认可项目“快乐阅读”的理念,且有发展潜力。我们不追求数量,只希望为社群埋下“对的种子”。

2.专业增进期

对入选的“种子教师”,我们重点做“能力赋能”:提供系统的专业培训,比如图书馆运营、阅读指导方法;组织外出交流学习,让他们看到其他地区的优秀实践,拓宽视野。这个阶段的核心是帮老师建立“价值认同”——让他们意识到,阅读工作不仅是“管图书”,更是能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事。

3.团队萌芽期

有了专业能力,还需要实践空间。我们会和校长沟通,为老师争取在学校推动阅读的机会:比如设计阅读课、组织读书活动。当老师把学到的方法落地,看到学生的变化,社群的“团队感”就慢慢形成了------大家开始主动交流实践中的问题,分享成功经验,不再是单打独斗。

4.发展与成熟期

这是社群价值爆发的阶段。近四五年来,老师们不再局限于“完成任务”,而是结合学校特色,打造出独特的阅读文化:有的学校做“班级读书会”,有的做“校园阅读节”,还有的把阅读和学科教学结合。现在,他们不仅是本校阅读工作的“中流砥柱”,还承担起区域责任——比如培养新的阅读教师、对外分享经验,甚至参与项目规划,真正从“参与者”变成了“共创者”。

三、基金会的角色:从支持者同行者

在社群发展的不同阶段,我们基金会的角色也在慢慢转变,核心是“不越位、不缺位”:

初期是筛选者+资源提供者”:帮学校找合适的老师,提供培训、图书等基础资源;

中期是陪伴者+问题解决者”:老师在实践中遇到困难(比如校长不支持、活动没人参与),我们会一起分析原因,给出建议;

成熟期则是“同行者”:不再直接安排任务,而是和老师一起商议项目方向——比如阅读创新基金的评审标准、年度交流活动的主题,充分尊重他们的专业判断。

四、社群运营的核心:输入-实践-输出的良性循环

1762765430988849.png

成熟的社群需要稳定的运营机制来支撑,我们主要围绕“常规工作、能力输入、经验输出”三个维度展开,形成闭环:

1.常规工作:保障社群稳运行

我们会定期开社群会议,记录讨论内容和待办事项,确保每件事有跟进;每年组织一次联盟阅读交流分享会,让各校老师集中展示成果;还会一起审议“阅读创新基金”(后面会具体说),确保资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这些常规动作看似普通,却是维持社群黏性的基础。

2.能力输入:帮老师持续成长

除了初期的系统培训,我们还会根据老师的需求,提供针对性的能力支持:比如开设“协作者工作坊”,解决老师“分享时表达零散、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教他们用“4F思考法”梳理经验、用聆听技巧理解他人;组织教师读书会,一起读童书、读教育类书籍,帮他们保持对阅读的热情。

3.经验输出:让价值流动起来

我们鼓励老师把经验“变现”,比如开发“图书馆课程”,在区域内推广,让其他学校可以直接借鉴;开展“微型图书馆老师培训”,由核心社群的老师担任培训师,给新加入的老师做2-3天的实操培训;还会组织他们对外交流,比如去其他城市的学校分享,让他们的价值被更多人看到。

这里给大家举三个具体案例,更直观地看看社群是怎么运作的:

1762765537617110.png

阅读创新基金:2012年发起的小基金,初衷是支持老师、家长开展短期创新阅读项目(比如“亲子阅读打卡”“班级绘本剧”)。现在,老师从“受益者”变成了“审议者”——他们会一起制定评审标准(还会随教育趋势更新,比如近年加入了“AI+阅读”的方向),审议项目可行性,甚至跟踪项目进展,帮申请者解决问题。这个转变让老师更有主动权,也让基金的支持更精准。

1762765571603572.png

协作者工作坊:之前发现很多老师分享经验时,只会说“我们做了什么”,不会讲“为什么这么做”“遇到了什么困难”。于是我们开了这个工作坊,教他们用“过程化展示”的方式分享,还练聆听和共创技巧。现在,老师的分享不仅有条理,还能主动关注听众的需求,交流效率高了很多。

1762765602891577.png

微型图书馆老师培训:考虑到核心社群的老师已经做了13年,为了避免“断层”,我们让他们当培训师,给新老师做培训。一方面,老教师在梳理经验的过程中,能力又上了一个台阶;另一方面,新老师能学到最接地气的实操方法,快速融入社群。


五、社群的长寿密码:可持续与活力保持

1762765635418561.png

总结来看,保持社群可持续性需关注以下几点:获得主管部门(校长、教育局)认可与委托;定期开展培训,建设不同阶梯的人才队伍;吸纳青年教师;采用差异化工作方式,让每位成员实现价值;基金会持续投入并提供陪伴式支持。

1762765670959768.png

而成熟社群的活力保持,离不开领导层支持、完善的社群制度保障、社群自治空间(明确成员责任,助力专业成长),更关键的是社群内平等友好的“无权利关系”、允许自由畅谈的氛围,以及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与包容,形成良好的情感连接。

六、社群的成功标准:从能力提升情感联结

1762765714953048.png

衡量社群价值,可从“内-外”双向推进:对内:为成员提供情感与心理支持,赋予个人价值认同;对外:打造核心产品推广阅读,形成社群凝聚力与独特文化。历经13年发展,社群已从最初对专业知识的渴望,更多转向成员间的情感连接。

1762765760870624.png 

未来,我们希望社群不仅是知识与经验的传递者,还能与各方共创价值,同时让成员在精神层面获得更多安抚与成长。

谢谢大家!


伙伴交流与讨论

阅读推广人妙妙:

基金会的框架和策略很完整,但未必所有机构都能复制,这是合肥项目结合时间和本地实际形成的特色。就像好厨师做菜,除了步骤,还需要“秘方香料”。我之前和合肥的老师接触过,发现他们的“生命开放度”很高——在其他地区的工作坊中,我们更多只能影响老师的能力层面,很难触动他们的生命状态并转化为行动;但和合肥老师相处一年,哪怕聊一本《大卫之星》这样的图画书,都能真正影响他们,促使他们行动,甚至改变生命状态。我把这理解为“开放度”——他们愿意开放自己,接纳新事物。所以想追问薛登,在和合肥老师13年的链接中,你认为这种“开放度”背后的“香料”或“秘方”是什么?有没有一些看似不起眼但很关键的因素?我还想分享一个话题,关于社群成员的能量与边界。比如我属于偏“I人”的体质,在工作坊中会200%~300%投入,但后续线上联络会减少;薛登似乎也偏“I人”,有时未必会参加所有活动。每个人的能量状态不同,如何在参与社群时保持自身能量,找到与社群链接的舒适边界和节奏?这个话题或许我们之后可以私下再深入交流。

瀞心悦读薛登:

对“开放度”的回应:要理解老师的“开放度”,核心在于我们没有把他们局限在“学校老师”的固有身份里。我们发现,老师站在教室门口和讲台上时,状态会比较刻板,所以我们在每次见面、交流、讨论中,都会刻意营造轻松的氛围。很多人好奇我们一下午的活动在做什么,其实60%的时间都在聊天,只有40%的时间处理专业和工作事务。正是这种松弛的氛围,让老师愿意放下刻板身份,逐渐打开自己。而且13年来,基金会始终有固定的陪伴者(比如我,还有之前的同事),不是简单地在线上发工作指令,而是通过各种工作机会把大家聚到一起,面对面交流。这种真实的情感和情绪流露,是线上沟通无法替代的,也是让老师保持开放的关键。另外,虽然我是“I人”,但社群里的老师大多是“E人”,我只要讲完核心内容,他们就能带动氛围,让交流自然展开。对“能量与边界”的回应:这个话题很有意义,确实每个人的能量状态不同,后续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找到平衡。

满天星公益高原:

薛登在之前的签到环节提到“保持日常联络、常见面”,现在看来,这一点确实贯穿了社群运营的始终,是营造安全开放氛围的重要基础。

上海微笑冯蕾:

团队里不能总让“I人”出头做事,“E人”可以多带动氛围,这样能更好地平衡成员状态。

满天星公益高原:

或许重点还是在于社群氛围足够安全开放,即使是“I人”,也能根据自己的节奏融入,而“E人”的活跃则能进一步推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