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爱阅公开课精华大放送(文字版) 07
发布时间:2024-12-12
浏览量:30

“爱阅公益·2024婴幼儿阅读启蒙推广人培训课”邀请了九位深耕婴幼儿教育、语言发展、儿童心理、儿童文学和早期阅读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通过九场公开课直播谈阅读启蒙和早期教育的焦点问题、传播阅读启蒙的基本知识。


本周起每周放送一位老师的公开课音频+文字精华版,敬请关注!



本周课程文字内容



阅读启绘本中的科学思维

课程导师

周淑惠


资深幼儿科学教育专家、台湾清华大学幼儿教育学系/所教授,博士生导师(荣誉退休教授)。兼任新加坡新跃社科大学教授、中国澳门大学‘托儿所幼儿导师文凭’顾问。


扫码听音频(目录→公开课):

长按识别或扫描二维码



文字版内容

1

未来的AI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能力?

未来AI社会的特性是什么?第一个是持续变动性。你看手机,从最早的芬兰的Nokia开始,到现在iPhone 16已经要出来了,每一版都不一样。手机的变化就是让我们知道产品持续地在变,整个社会也持续在变,变动地非常厉害。第二个特征是高度竞争性,而且人工智能真的可以取代人类做好多好多 的事。很多的广告公司的文案人员几乎活不下去了,因为你只要输入想要的,人工智能马上就帮你出很多点子。我们今天不仅要跟人竞争,我们还要跟机器人、跟周遭很多环境中的事物竞争。第三个特性是科技整合,也就是说现在很多的行业甚至是很多的商品,都涉及许多不同的学科领域,比如说医美行业,它是美容与医学;数字金融,现在我们如果说要理财的话,我们其实跟国外的银行、国内的银行,只要通过数字技术,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得到,好几百万块钱就转过去。你做一个数字金融的银行,它本身就是一个整合的,还涉及到信息安全的风险控制,你必须也要有这方面的知识。很多产品都是科技整合的,跟以前的时代非常的不一样,那未来的社会有持续变化、高度竞争跟科技整合这三个特性。那你们觉得拥有这三个特性的AI时代的社会需要人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呢?那我这边其实已经列出来了三大能力:探究力、创造力、合作共构力(合作共建的能力)。



什么叫探究力?就是你面对问题、困难挑战的时候,你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或科学的态度去追根究底,去发现原因、发现答案、解答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探究力。那未来的时代变动性那么大,不断地在变且高度竞争,一定会面临很多的问题、很多的挑战、很多的困难,如果没有探究力,真的很难生存。探究力——针对问题,你去发现原因,发现到底要怎么样才能够去解决问题的答案。

那创造力的意思是什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我们需要有一些创造的能力,好创造出解决的方案,或是创造出产品,或创造出其它的。那所谓创造力包含了三大能力:流畅力、变通力、独特力。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你要先会想象之后你心中有一幅蓝图,你的idea才会不断地流畅地跑出来,然后你才能够从一个类别变通到另外一个类别,你本身是容易弹性应变的,从一个想法变通到另外一个想法。当然另外你要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这样子你才有可能在未来高度竞争的社会里面解决问题,你才能够脱颖而出独具一格,才能够跟别人不一样,才能够创造你所要的成果,解决你所要解决的问题。

另外第三个合作共构力(合作共建的能力)的意思是什么?这个主要是针对科技整合的AI世界,这样的一个AI世界,需要大家都有跨领域的思维,一份工作、一件产品、一个行业不是只有一个单一的学科,它是必须各个学科各个领域的人和专家共同合作、共同去解决问题,所以我称为合作共构力。持续变动、高度竞争、合作共构力这三个特性的三大能力,这是我个人的一个看法。

那讲到这就会想到那我们未来的社会需要这样的能力,那我们现在的教育,你觉得可以满足培养这样的能力吗?我是想要先让各位在心里想想看,你觉得你在家里面跟你的孩子互动、相处的时候,你可以培养他的探究力吗?如果你是学校的幼教老师,你可以培养孩子的探究力吗?你的教学方法是什么?你教的什么东西可以培养孩子探究力?你可以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吗?你容许孩子有多元的想法跟表现吗?你是不是鼓励孩子相互合作共同去解决问题或创造一个作品,或者是共同的去找出问题发现答案。我们的教育,无论是家庭教育或幼儿园或小学的教育是不是能够做到?目前的教育好像要培养探究力、创造力跟合作共构力好像还有一点点吃力,好像还有点点距离。

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你是家长,你是妈妈的话,你带孩子去动物园,通常你会跟孩子怎么互动?你可能说:明明赶快来看啊,你看这是大象,旁边是长颈鹿,那边还有什么,然后不断地在说这些动物的名称。要孩子赶快记住,把焦点放在这些动物上面。还有在我们学校的教育里面,常常老师为了要赶进度,是不是都在进行灌输式的教育,要求记忆背诵练习是不是啊?背诵好像也蛮重要,我们不断地被要求背课文。我记得这是我小时候我女儿的例子,学校里面有一篇课文叫做什么火车过山洞,山洞(?),三个字要你填上去。那她就是要背课文,我女儿比较有个性,就是比较有自己的想法,她说为什么我已经忘了山洞是长又长还是黑又黑啊,不晓得哪一个正确。然后我女儿就说为什么一定要长又长,为什么一定要黑又黑?我不能说山洞黑漆漆吗?我不能说别的吗?我只要能够回答就好啦。但是她的考卷的分数就是很无情的零分。她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想法,那我觉得也很好,但是她的答案就是零分。

所以我觉得在培养探究力这个部分,什么叫探究,就是你要面对问题困难挑战的时候,你要去想方设法地运用科学的方法去怎么追根究底,发现答案解决问题嘛。可是我们都是要求你按照就记忆背诵灌输练习不断地练习,当然记忆背诵灌输练习有时候也有它的必要性,但是我们的比重似乎是太多了。那创造力的部分,你看母亲节的时候我发觉很多幼儿园孩子的作品,比如说画的妈妈几乎是全班一模一样,我的妈妈跟你的妈妈好像感觉就是一模一样,很多时候好像大家做的蝴蝶都是一样的,大家做的毛虫都是长得一样的,要求一致性标准答案,这就是创造力最大的杀手。创造力要我们刚刚讲的三个部分,流畅、变通、独特,想象力是基础。所以我觉得对于培养创造力,如果是在要求作品一致、答案标准的情况下似乎很难。那合作共构力(合作共建的能力)呢,我觉得也很难,因为现在几乎都是竞争排名,老师也比较重视在主学科方面比较优秀的孩子。但其实每个领域好都很重要,未来是科技整合的一个世界,跨域思维合作共构非常的重要。

我觉得目前教育的现状似乎无法满足未来的AI社会所需要的能力,比较难去培养这些能力。那我们该怎么办才好,我们该怎么去应对?我觉得针对这个探究力的部分,应该要提供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态度的机会,譬如项目式的学习,现在有些学校确实用项目式的学习。我举一个例子,以前我儿子很小的时候,那时候还在国外读书,那学校老师就出了一个题目是:你来自哪一个国家,你就做那个国家的研究,那他就要独立报告那个国家的所有的东西,所以他就去到图书馆找资料。然后跟爸爸妈妈请教到底我住的地方有什么特色,我要怎么介绍给别人,他自己独立去完成这样的一个项目式的一个学习。项目式的学习非常重视教你“钓鱼”的方法,钓鱼方法只是一个比喻啊,我们说喂给幼儿鱼吃,你如果准备一大堆的鱼他永远就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你要教他怎么去钓鱼,怎么去追求到这个学问,怎么去发现答案,还要培养他喜欢“钓鱼”的这个兴趣,就是他喜欢去“钓鱼”,他又知道怎么去求得知识的话,他才能够具有探究的能力,而且也喜欢探究,他才能够立足于未来。

AI时代的社会,因为环境不断地变化、不断地竞争,我们要去追根究底,要去找出原因,要去解决问题,那我觉得项目式学习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你们知道有个科学家、诺贝尔的得奖主叫费曼,他被称为科学老顽童。他说他小时候他爸爸怎么教他给他很大受益,他得力于他爸爸的教育很成功。他爸爸说,你说鸟的英文叫bird,那各地有各地的语言或方言称呼,你去记这个鸟的名字,鹦鹉、鸽子这些其实并不重要,最重要是你要了解鸟它到底长什么样子?它是怎么移动它的身体的,当它停下来的时候哪个部位先着地?它是怎么吃到食物的?它是喜欢吃什么?他有什么习性?你要去了解这些东西,那你就必须去探究。那我觉得他的爸爸给他的影响很大,所以他后来获得诺贝尔奖。我的意思就是说通常我们在学校里面,你就记忆这个鸟的名字是什么,它是什么门,什么纲,然后它的习性是什么,它是卵生的还是胎生的,你就是记忆背诵好,但是你没有机会去探究,去发展包括观察、推论、查资料、实验、预测、沟通等等这些能力。当你在做一个学校的项目式学习的时候,他就是在教你这些探究能力,教你这些“钓鱼”的方法,钓得科学知识的一个方法。当然这个涉及到整个教育体制的问题,不是那么简单的哈。但是期待有一天我们真的能够有所改变哈。其实有些家长、有些学校已经是这样了。有些家长也开始用这样的方式来跟他的孩子互动,不是告诉他答案、叫他记忆背诵灌输,而是给他机会去运用科学的方法求得答案。

那在创造力的部分,我觉得应对的方式是要提供这个项目学习解决问题的机会,因为生活中有太多的问题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信手拈来。那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我们要强调要重视多元的思考,你要鼓励孩子有不同的思考、不同的想法,因为他愿意去想,这是一种很好的习惯,而且也代表他有创造力。其实有研究发现,比较顽皮的孩子,他的创造力是比较高的,但是在学校里面很多孩子很顽皮反而是老师的梦魇,因为我们希望集体教学,我们希望大家一致,不希望这些特立独行的孩子,可是这些孩子反而是特别特别地有想法,特别地有创造力。我举一个例子,我之前在国外求学的时候,我在小学里面当辅导老师,因为国外来的孩子刚开始的时候他的语言不佳,我等于就是介于老师跟这个小孩之间的一个沟通桥梁。有一个小孩是台湾来的,他非常非常的聪明,非常具有创造力,比如说一分钟给他一个剪刀,啪啪啪马上一个立体卡片就剪出来了。我真的没办法想象,因为那立体卡片很复杂,一层、两层、三层、四层卡片一打开,一个立体的一个建筑物出来了,可是他才几秒钟就啪啪啪剪出来,他的空间思维是比别人棒很多的。可是当时的老师非常讨厌他,为什么?因为老师只要讲一句话,他马上举手说可是怎么怎么怎么怎么样不对,他会用自己的想法挑战老师,那老师就非常讨厌他。那当然我是作为他的辅导老师类似家教一样,我就会鼓励他。但是为了要适应那个教室,有时候我也得叫他安静一点,不要当面去忤逆老师啊,尽量地就是把你的想法就在家里面讲。可是他父母就很好,让他的创造力能够得到发挥,尽量培养他。然后这个孩子已经四十岁了,现在他是哈佛大学的公共卫生研究院毕业的,现在已经是博士了。我的意思就是说,其实越顽皮的孩子,你只要有这个培养他创造力的一个环境,让他的创造力能够发挥的话,他的将来是无可限量的,越顽皮的孩子可能创造力就越高,我们要多重视。孩子有创造力好,就多给他有一种就是不同思考的机会跟表现。

合作共构力(合作共建的能力)要怎么培养呢?就是尽量要提供合作解决问题的机会。比如说大家一起合作做一个东西、一个作品,有的小朋友很会画图;有的小朋友很会木工;有的小朋友很会画设计图;每个小朋友不同的特长,我们将来是一个科技整合的社会,我们需要有不同领域的人去合作,所以从小、从生活开始,我们尽量鼓励他们合作解决问题,合作发现答案,合作去完成、创造作品。那这个就是项目学习的一个很好的机会,这样个体才能够发挥他的所长。



2

什么是STEM教育? 

 STEM教育(通常指跨学科的教育模式,旨在通过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的整合,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当今中国的家长和老师来说已经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词,提到STEM教育不少人马上想到的可能是市面常见的机器人、少儿编程、少儿科创、科普绘本等培训。 这些东西是不是符合STEM教育,我们先来看STEM教育,我个人对STEM教育其实也是很多学者认为的STEM教育的定义:就是面对生活中的问题,然后经过工程的设计制作、精进的程序,最后产生制作物,来解决了你原本面对的生活中问题。那么在过程中你自然整合了科学、技术、数学、人文艺术等学科领域,这个就叫做STEM教育。



那生活中的问题是STEM教育的开始,就是从生活中的问题来的,生活中问题本来就是信手拈来,垂手可得太多生活中的问题,也不用花什么钱啊,是最阳春但是最实用。因为你未来的社会也有很多的问题,那我要怎么解决?所以我们从生活中的问题入手,那经过工程的程序,有设计、制作、优化,经过这样的一个程序,最后产生制作物,中间的过程是一个科技整合的历程。也有人称为STEAM教育,那个a就是人文艺术Arts。这个人文艺术很广,不只有艺术,不只有美劳和艺术,它还包括语文、情绪等等各个面的合作。生活中的问题、工程的程序、科技整合、制作物解决问题,这四个是STEAM教育的重要特征。在我们新竹这个地方呢,新竹市政府曾经发送给各个公立幼儿园机器人,但是我觉得这个机器人呢,对我而言,我觉得它没什么发挥到STEAM教育的作用。它里面都是已经编程好的,歌曲你要啊,律动的歌曲。然后故事你要听什么故事,你要跳什么舞,唱什么歌,你只要按一下,按一下就可以跟着唱歌跳舞或听故事,那这里面完全没有STEAM教育的成分,它就只是选择按几个钮而已。所以简单的已经编程好的机器人、让孩子选择进行什么活动的,我不觉得它是STEAM教育。有一些乐高的玩具,结合了很多的科学原理,比如说它有滑轮,有齿轮,你要去把它组装那个齿轮去让它连接齿轮,让它能够旋转,然后有滑轮他一拉就可以把重物抬起来,齿轮一结合,那个车子就可以走了。如果是这样的,我倒蛮喜欢的,因为孩子在游戏中为了把东西举起来,他去组装滑轮,为了把让车子可以走,他去组装齿轮,那么我觉得这个可以算是STEAM教育的一部分。他是面对游戏中的问题,我们刚才讲生活中的问题,但是孩子的生活里面,游戏是很重要的成分,他是面对游戏中的问题想办法:我现在要把这个东西抬起来,那我要怎么样才能够做到,我要怎么去组装这个滑轮轮?少儿编程其实是蛮棒的,就是孩子要透过自己编程让某种东西可以动,或者是去拯救什么动物,或者去抓取什么东西,这个等于说他为了某一个目的也就是他游戏中的问题,他去组装、去编程,他就下指令,比如说往前走往后走,然后那个往右,然后上下跳等等,要去执行编程的任务,那我觉得他就蛮接近STEAM教育。有一种是插电的编程,另外还有不插电的编程,其实就通过卡片下指令或通过其他的方式去下指令。就像在我的工作坊里面就有我们经常玩那个用卡片下指令往前走往后走,往右转两圈,然后往右,跳一步什么的然后最后要去拯救什么小动物啊。孩子需要去思考,需要去设计好去完成这个任务,那我觉得可以这样的少儿编程是不错的,可以用不插电的来替代,所以有钱有有钱的玩法,没钱有没有钱的玩法,没有钱你就可以用不插电的方式啊。

除了生活中实际的、活生生的问题,另外还有绘本中的问题,我觉得它可以算是STEAM教育,我们刚刚STEAM教育有讲说是生活中问题,因为绘本中的问题很多都是生活中发生的,而且孩子很容易入戏进入情境,孩子就会非常当真。比如说三只小猪,三个兄弟各盖了三种不同材质的屋子,你就可以利用这本绘本问他,你怎么样盖一栋房子不会被风吹倒呢。所以其实绘本是一个很好的媒介,好绘本好的科普绘本呢,不仅可以从中获得科学的思维,而且可以启蒙教育。

我这边还要讲市面上有很多的科学的夏令营,比如说做科学实验,什么火山爆发,就是加醋、加小苏打粉啦,然后就火山爆发了。这个我觉得都不太算是STEAM教育,因为它没有实际地解决生活中问题的特征,而且它基本上只涉及到科学这个领域,并没有达到科技整合的目的。还有STEAM教育的教材包,现在有一STEAM的教材包,我宁可让孩子实际解决生活中活生生的问题,因为将来进入社会就会面临很多活生生的一些问题。所以我觉得,宁可让孩子在生活中实际面对问题。那科普绘本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说不是在记忆科学的知识,我们给孩子科普绘本,不是要他去记忆里面的知识啊。比如说你们看《好饿的毛毛虫》,大家都知道这本书吧,这个绘本就是讲蜕变的概念,生长变化里面的蜕变的概念。像这样的一个绘本并不是让孩子记忆科学知识,重要的是要在共读互动里面跟之后的延伸活动中让孩子获得科学思维,以及可以启蒙教育。

跟孩子共读的时候,是有一些策略可以帮助孩子获得科学思维以及启蒙STEAM教育。现在我举个例子,说明婴幼儿阶段STEAM教育的内容应该是什么。刚刚定义上说的是面对生活中的问题,那游戏中的问题呢?因为游戏是孩子生活中的大事,所以我们把它列进来。那绘本情境中的问题,因为它很多都是发生在生活中的,而且孩子很容易入戏,孩子很容易进入情境之中。比如刚刚我举了三只小猪的例子啊,譬如说绘本里面有讲到说,某一个国家发生干旱了,另外一个国家水资源很充沛,那怎么样把那个国家的水输送到另外一个国家?你可以利用这里面的问题来发展他的科学思维以及STEAM教育,所以这三种生活中的问题是STEAM教育的起点。

刚刚我们有讲说有钱有有钱的玩法,你可以去买很多的少儿编程,但是我讲那个只是一部分,最实际的还是从生活中的问题出发,就是这边列的三大问题:作息中的问题、游戏中的问题、绘本情境中的问题。



那我们该怎么做?我这边举一个例子,孩子在校园离水源处比较远的一个角落里种菜,孩子自己选,要在哪块地方种菜。在校园比较边缘的一个围墙旁边种菜,可是那边离水源很远,那如果说想要方便浇水可以怎么做呢?这个就是生活的问题,也是课程中的问题嘛。在美丽的春天开始要播种种菜,那要怎么做呢?生活中的问题当然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刚刚我们有讲你要容许孩子有多元的、不同的想法产生。比如孩子想说,那我可以直接接个水管,就是那种最普通的塑胶水管从那边接到这边。那如果老师说因为为了要发展STEAM教育,有时候老师可以在旁边搭一点“支架”,可以给一些困难点,让孩子进一步去思考。如果园丁伯伯说水管不能用那怎么办?那就要想办法自己去连接,做成水管的样子去连接,你可以有很多的方式比如说你用塑料瓶切开做成圆柱的水槽连接好,然后水是往低处流的,你要就想怎么样才能做成那种水往低处流的一个情境?你要去思考,那这个过程中的思考,你要去设计你那个水管要怎么接,要在什么位置才能够水往这个低处流的这个态势,然后才能够浇到水。有的小孩子可能就想到就直接挖渠引水,因为都是泥地,只需要上面有人就一桶桶水倒在小渠道里面。那当然老师也可以给一些问题或者挑战,比如说那这个水这样流,如果直接被土吸干净了怎么办?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做一个水库把水储起来,那又怎么做水库呢?老师在旁边的角色其实蛮重要的。家长在跟孩子玩的时候也是一样,你要不断地给孩子有一些新的问题让他去思考、去挑战。


添加思龙老师拿公开课资料:


长按识别或扫描二维码添加微信




公开课全部内容大纲


第一场

阅读启蒙做得好的标准是什么?

课程导师

孙莉莉

幼儿教育和儿童文学专家、爱阅公益基金会理事、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博士、百班千人幼儿阅读研究院院长。曾担任信谊图画书奖评审、红披风图画书奖等奖项评审、央视少儿频道《智慧树》栏目首任主编。


第二场

“好绘本”与“坏绘本”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课程导师

朱自强

中国海洋大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行远书院院长、国际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担任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曾获第十八届国际格林奖和第二届蒋风儿童文学理论贡献奖。


第三场

高质量的亲子共读,你有没有做对?

课程导师

李甦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儿童早期阅读与学习研究中心负责人。担任亚洲读写协会(Association for Reading and Writing in Asia)秘书及常务理事。


第四场

阅读如何培养孩子学会学习和独立思考?

课程导师

李坤珊

0-6岁蒙氏教育20年一线教师、美国波士顿Montessori Institute-New England蒙特梭利教师培训学院资深导师、知名“早期阅读教育”工作者和推广者、幼儿教育常态畅销书《让孩子安心做自己》《带你长大》作者。


第五场

为什么国际大奖强调这些?

课程导师

谈凤霞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外国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2024年国际安徒生奖评审。


第六场

无字书怎么读?

课程导师

宋珮

儿童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图像艺术研究者,曾担任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评审。翻译过众多经典图画书及图画书赏析创作指南,包括《野兽国》《爷爷一定有办法》《观赏图画书中的图画》《图像语言的秘密》等。


第七场

绘本中的科学思维

课程导师

周淑惠

资深幼儿科学教育专家、台湾清华大学幼儿教育学系/所教授,博士生导师(荣誉退休教授)。兼任新加坡新跃社科大学教授、中国澳门大学‘托儿所幼儿导师文凭’顾问。


第八场

脑科学家如何带孩子阅读?

课程导师

蔡清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儿童脑成像中心主任。中国心理学会语言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一席《儿童如何学会语言》演讲人。


第九场

两个关键的亲子互动原则

课程导师

张和颐

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婴幼儿保育与教育经典《婴幼儿及其照护者》译者。


添加思龙老师拿公开课资料:


长按识别或扫描二维码添加微信




课程内容回顾




THE END


想了解更多儿童阅读相关资讯,请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