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爱阅公开课精华大放送(文字版) 08
发布时间:2024-12-19
浏览量:34

“爱阅公益·2024婴幼儿阅读启蒙推广人培训课”邀请了九位深耕婴幼儿教育、语言发展、儿童心理、儿童文学和早期阅读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通过九场公开课直播谈阅读启蒙和早期教育的焦点问题、传播阅读启蒙的基本知识。


本周起每周放送一位老师的公开课音频+文字精华版,敬请关注!



本周课程文字内容



脑科学家如何带孩子阅读?

课程导师

蔡清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儿童脑成像中心主任。中国心理学会语言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一席《儿童如何学会语言》演讲人。


扫码听音频(目录→公开课):

长按识别或扫描二维码



文字版内容

1

脑科学家怎么看“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

其实小朋友在我们想去教他们语言和阅读的时候,经常会被说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但是什么是输在起跑线上?其实,我们经常都会说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要给他磨耳朵,不要错过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很多和语言相关的高级能力,以及关键期这件事情,这些从脑科学上来说其实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结论,所以我会认为我们不需要太急于求成的推这件事情。你不用在两、三岁的时候拼命地去教他认字,因为他的大脑那个时候没有准备好。我们每一个人,认知能力的发展都是基于脑发育的基础,大脑就像一个计算机的硬件,我们去学习阅读或者其它的任何认知能力,就像我们装在电脑上面的软件跟APP。所以如果大脑还没有准备好,你就开始教小朋友阅读这样会花非常多的力气,然后小朋友很不开心,你也很生气,最后也没有学好。所以我觉得尊重大脑的客观规律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很多科学的证据会认为小朋友对任何一种语言,他的大脑会在大概是四岁左右的时候,就开始会对阅读这件事情有感觉有兴趣。在四五岁以前,我们大脑用来阅读的这个区域是在视觉的那一部分。然后他在四五岁之前是没有准备好的,无论你怎么样他都不会很快的学习,但是一旦他准备好了,他可以很快和其它部分建立联系。

那这是不是说大脑准备好之前我就不要带他读呢?我觉得不是。因为从阅读本身来说,我们有广义的阅读和狭义的阅读。作为研究者,我们说阅读的时候我可能会去将阅读看作是认识每一个字、理解它的意义的过程。但阅读前面其实有很多基础,特别是从语言到阅读的整个过程中间,所以其实在他很小的时候,比如几个月的时候,爸爸妈妈就有给他丰富的语言、一起去读绘本,这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因为丰富的语言交流环境,不同的语言输入,其实都是会对小朋友的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影响。后面有机会我会给大家介绍我们一些新的研究中会发现看绘本、爸爸妈妈讲的话,还有看动画片这一些动作其实都会从不同层面来帮助小朋友后续阅读能力的发展。所以我觉得这个可能就是需要从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丰富的语言环境,然后让他去接触书,他会对印刷物有概念,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他慢慢地就会看到这个字跟我看到那个画有关系,去理解其中意思,然后到四五岁的时候才开始真正的阅读。还有就是一个基础,我觉得大家可能会感兴趣,就是我们经常说语言的左右脑,大脑的左半球和右半球负责不同的事情。那么有时候大家也会说开发右脑或者什么,但是虽然说这件事情不是绝对的是零或者一,但是对我们中间大部分人来说,其实我们的左半脑都是负责语言的功能,而且在小朋友还没有出生开始就已经负责语言功能。那么作为研究者我们总会说小朋友还没有出生就这样的,会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去研究这个事情,用的最多的比如观察早产儿在还没有到足月的时候,小朋友其实就能够对语言做出区分,刚刚生出来的小孩儿就可以区分母语和外语,其实是非常非常惊人的能力。我自己觉得,对大部分小朋友来说,他们左半脑会更多地负责语言加工的功能。所以同样很重要的就是要保护好小朋友的大脑,然后才能说去发展他的大脑。因为在人生的最前面几个月,他们大脑是非常脆弱的。那么后面我们只要给他丰富的刺激,他整个的大脑在六个月的时候就已经成长得非常非常快了,然后到三岁左右的时候,小孩大脑已经约为我们成人大脑80%大小,到六岁的时候基本上已经完全是成人的大小了。我们经常跟同学开玩笑说,你看你比那个小朋友虽然看起来要大一圈,但是大的都不是脑子。但是其实不完全是这样子,虽然体积放在那个地方,但是它在整个语言学习、阅读学习和认知学习的过程中,大脑的各个部分会联系地非常非常紧密,所以我们要给它丰富的刺激,让他的大脑的各个部分有更好的连接。

那怎么样给它更好的刺激,什么时候给它更好的刺激?我觉得都非常重要,我自己想到的最主要是以下这几个点。在合适的时间去关注合适的事情,不要揠苗助长。我觉得这个对于小朋友学习阅读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就是丰富的语言刺激非常非常重要,因为我所认识的一些非常极端的例子,在语言发展上有问题的,在后来的阅读发展上有问题的,我自己注意到非常显著的一个原因就是家里面没有丰富的语言环境,早期的语言输入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不要揠苗助长,但是要有丰富的语言环境。


2

语言和认知发展如何影响阅读能力?

因为阅读是要在大脑准备好了之后才开始去发展的事情,它建立在语言上面。语言有听、说、读、写这四个不同的方面,那么“读、写”就是跟阅读有关的,“听、说”就是在更早的时候就开始发展,主要体现为早期理解和辨别的能力,在出生甚至出生前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然后小朋友说话大部分是在一岁多,早的可能在一岁之前,晚的可能到两三岁的时候才发展起来。那么读写就是要晚很多,可能要到四五岁,读写一定都是经过正式的教育后的。而绝大部分人无论是哪一个语言的使用者,不管你是哪个国家的人,你都几乎很少不会听和说,除了那种非常极端的像狼孩这样的情况,我们很少说有一个人他生活在这个语言环境而他不会语言。但是读写这件事情,如果不去学校学,就是真的不会。即使在发达社会还是会有文盲的存在,他可能语言很好,他可能会讲民间故事,他有很多知识,但是却不会阅读。不会阅读不代表着你没有智慧没有知识,但是阅读这件事情,它其实反过来也会影响语言。因为在整个阅读的过程中,你会学到很多的东西,不管从大脑的机制上面来说,还是从概念的丰富程度、概念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它其实都会反过去影响语言发展。所以应该说语言是阅读的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基础,但是阅读它又不仅仅只是体现在语言这一层面上。

我们经常讲到阅读中间有两个很重要的事情,大家可能会听过,以前我们课程里面会讲简明阅读观,过去大家会觉得说阅读有两个特别重要的事情,一个是词汇的认知,还有一个是语言理解能力。那么语言理解能力和词汇认知听起来都是和语言有关的。但是后来大家在研究中发现这两件事情并不是两个独立的维度,他们共享了很多其它的知识,而且还受到了很多额外因素的影响,那这个共享的或者额外的因素指的是什么呢?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指我们的认知能力。语言其实本来也是一个比较特殊高级的认知能力,但我们讲认知能力的时候,大家平时会听到的执行功能、注意力、记忆力这些都是。有一些认知能力是对于语言发展的基础非常非常重要,比如说记忆和注意力。你听一句话的时候,我说“我接下来就要讲”,然后你会不会在加工这句话的时候,你就把“我接下来就要讲”这句话放到前面去,“下次我讲课的时候要讲”,然后你又把它放在旁边去,然后大脑加工:“原来他下次要准备讲这件事情”。那在这个过程中,你是要用到你的记忆能力统合起来才能处理这个事情。

非常有意思的是,对于小baby来说,他在刚刚学习语言的时候注意力不怎么好,记忆力也不怎么好,那他怎么能够学成语言的呢?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问题。有一个理论叫做Starting Small,就是说小baby在特别早的时候,他虽然记忆力受限、注意力受限,这反而让他抓取到信息中最主要、最典型的部分,使得他可以很早就构建起他小小的(语句)网络。这件事情我自己觉得是特别有意思的,就是我们并不需要把这么多的知识迅速地就给小朋友,也不用去担心他的早期认知能力还没有发展好这件事情。我认为这是一个他们早期就能够很快学习语言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它有点像什么呢?就是我们也尝试去做一件事情,就是现在有很多(AI)大模型,它要好多好多的语料才能够训出来,但是为什么小朋友只要在家里的环境学一丢丢,就只有这么一点点的语言输入,他就可以明白语言了,其实是跟他的早期的认知能力的一些特点有关的。那么除了这些特别基本的认知能力以外,至少还有几样我觉得非常重要的,其中我觉得最主要的一个就是我们叫做Theory of Mind心智理论。心智理论有一点点像共情,又不完全是共情,比如说我知道李老师心里在想什么,心智理论让你能够站在别人的观点上想问题。就是故事里面那个人很坏,那个坏人他可能要做什么,那个好人他可能做什么,而且这个能力甚至还能进一步的推演。我可以知道那个人知道我在想什么,这就是更加复杂。同时心智理论能让我通过理解对方而去决定不同的观点选择。比如我要不要去共情小偷?他腿摔断了,我觉得活该,但另外有些小朋友说不管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他腿摔坏了,就觉得他好可怜。所以其实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个性的小孩,他的认知能力发展不同,也会影响到对故事情节与对听到的内容的理解,所以这些不同的认知能力,其实有一部分是语言能力所独有的,但是大部分和一些基础的语言能力一起来帮助我们去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更加深入和系统化的阅读能力。

当然,除此之外可能还有一些各种各样的其它分支,比如说认知能力会帮助小朋友去规划要读什么书、怎么读,阅读策略、高不高兴阅读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在核心阅读以外的一个部分,但是我觉得就是认知能力以一些不同的形式来贡献阅读,然后跟一些语言的基础能力一起,使得儿童的阅读能力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


3

最关注自己孩子的哪三项能力?

我觉得注意力其实是很重要的一点,尤其在早期的时候,他能够有喜欢的事情,并且可以一头扎进去不受干扰地持续去做这件事情。我不知道是不是对所有的人、所有的专业都特别重要,但是以我自己成长这么多年来说你要做科研的人,你可能就是非常需要这样的精神,我相信注意力对于一个小孩不光是在他整个的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一直到他成人的过程中都是特别重要的能力。所以我从小就希望他能找到他喜欢的事情并且可以非常注意力集中地去做这件事情。比如说在读书的时候,就像老鼠掉进米缸一样,只要给他一本书以后就消失在那里,就再也没有声音的那种。所以他只要是感兴趣的部分,他可以读很多书。我们经常在周末的时候会去图书馆,然后我们俩可以各读各的,每个人下午先自己读完自己的十几本书,然后再借个十几本书回家这样子。所以就是从阅读方面来说,我觉得就是你对喜欢的东西能保持注意力。有时候比如说我的车有很厚很厚的使用手册,我就和孩子说这个内容太多了,你能不能帮我读一遍,然后他就可以全部读好。你下次可以问他,我要做这个,你帮我想一下是怎么样?所以我感觉就是能够有持续的对很多领域的兴趣并且阅读下去,这个是很重要的事情,我自己感觉注意力特别特别重要。

第二点我比较觉得重要的可能就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可能是两种,一种是你在逻辑上去进行思考。如果小朋友在问你一个问题的时候,比如说小朋友经常说我从哪里来的,老人家就跟他说,你们是垃圾桶里捡来的呀。大概大家都会有这样的回答,然后如果他问你,基因怎么样怎么样,然后你说你还小。在孩子小时候,他问的问题如果你都可以认真地回答,可以很有意思很有科普意义,给他一个尽可能的准确的回答,这件事情对于他的成长很重要。

比如说有一个问题,他很感兴趣问了五遍或者问了五个人,然后每个人给他的回答就是根本靠不到一块儿去,或者每次都被敷衍了,他可能就会觉得都是这样的,就放弃这件事情。但如果他每次答得到一个很精确的回答,下次他去跟别人说我知道的呀,可能会得到“很厉害、你讲的很准确”这样的正面反馈。因为对人来说,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说,所有的人都特别讨厌不确定性,并且喜欢获得奖励,这个奖励很多时候可能是内在的。我特别想讲这件事情是因为内在的奖励很重要,但是不要去跟他说,你读完这本书,你今天表现特别好,妈妈要奖励你。这不好。本来他读了一本书好开心,结果他发现说我读了书,我妈要奖励我,那我下次还要奖励,不奖励我就不读了。大家可能听过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很有启发的一个故事,就是有几个小孩子,他们老是去邻居家捣乱,去街区里面把垃圾桶踢倒。后来有个老先生就想出个办法,他说我特别讨厌垃圾桶,我就喜欢听你们砸垃圾桶,你每次来我就给你十美金。然后那些人就很起劲,隔了一阵,他说,哎我现在退休金也不多了,给你们五美金。然后孩子们就特不情愿。然后最后他说我只有一美金了,孩子们说我就值一美金啊,他们就再也不来踢垃圾桶了。所以这个其实他是往好的方向用,但是就是利用好孩子的内驱力。“我非常感兴趣,所以我才读书”。我觉得这个是特别重要的一个事情,而且我们每个人都讨厌不确定性。我为什么讨厌考试,如果知道考试得D,那也就算了,但是我不知道我今天要得A还是要得D。听直播课我可能也很紧张,因为不知道李老师等会儿要问我什么样的问题。所以每个人都讨厌不确定性,不确定性越小我们越觉得开心,所以用你能做到的正确和精确的答案去给孩子,我觉得这个对于他的智力成长是很重要的。我觉得这其实可以回答以前大家经常问我一个题目,就是在认知科学的研究中间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发现。我首先没有性别上的歧视或者是偏向啊,但是研究发现妈妈的智力特别影响小朋友的智力。为什么呢?我想可能就是因为在孩子的早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照顾孩子的大部分还是妈妈,所以妈妈的教育程度和智力其实是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她是怎么去回答和回应这个孩子的。那我觉得其实是通过这样的回答,使得它就会影响到小孩的智力跟认知发展。那父母在中间可以给予孩子尽量精确的回答,给他一些更加准确的一些引导,那么独立思考可能跟第三个我觉得重要的事情是在一起的,就是所谓社会性的发展。

什么叫社会性的发展?就刚才我们说的像情绪啊,像同理心啊,这些就是社会性的发展,就是我们经常说小孩生来是一张白纸,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其实小孩在很小的时候就非常会察言观色以及有自己的观点。那我之前很喜欢我们家小朋友幼儿园的一个老师,她讲什么叫做平等地对待小朋友,那我们自己说我很懂得平等地对待小朋友,我蹲下来和他说话,我给他什么什么。但什么叫平等呢?她讲就是虽然你只有两岁,我也知道你会使坏,我会像对待一个使坏的大人一样的对待你。这个平等当然有很多很多的意思,但是我想说儿童的社会化发展非常的早,你像我们有时候很生气对不对?小朋友大概大班左右、五六岁开始他就开始撒谎,你就说怎么不学好,你还没有上小学,或者你刚到小学就学会了回来撒谎。但是撒谎是什么?撒谎是他的心智理论得到了很大发展,然后他知道怎么样去欺骗你。如果看过《三体》大家就知道,我说的和我想的都一样这件事情暴露了,我们地球人就不这样,那地球人可以说的跟想的不一样。然后到小朋友在五六岁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一点,说的和想的可以不一样,所以他学会撒谎,其实是他社会性发展的一个点。我们要能够正确的看待这件事情,而且大家就会特别讨厌小孩开始撒谎、开始说脏话。那他为什么说脏话?因为他发现语言非常有力量,我说了以后老师很暴怒,爸妈很暴怒,然后你暴怒以后,他就会觉得“哇,我这么厉害,我下次这么讲就好了。”他就很得意。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你越骂他,他越得意,你就假装没有听到。像我们家就是这样,你要是讲了一些什么话,如果是非常不好的脏话,我会阻止他,但是其它的一些我就会假装没有听到,或者说你不要这么说,这么说显得你很没文化之类的,他就哦。其实为什么他感受到语言的力量,他知道原来还可以骗人,他学习到这些东西,所以我觉得这个其实是一个社会化发展的过程,那么社会化发展的过程我觉得是很重要的,就是他能不能理解别人、能不能共情别人,还有就是我可不可以知道那是他们的想法,我可以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其实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我能够去理解和共情别人,另一部分是我可以做我自己。如果讲三点最关注孩子的能力的话,我觉得就是注意力、准确思考(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社会性发展。


4

怎么保护孩子的注意力?

我觉得注意力是一个大家会特别关注到的点,而且我自己觉得有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情就是,每个家长在做这个国家脑计划项目的时候,很多很多的家长带小朋友来做研究的时候,我们就会聊天,他们就会说我们家小朋友最大的问题就是注意力有问题,他上课的时候就这样那样,大概80%的家长都会这么说。然后我们做注意力测评的时候又会发现说没有啊,我们收到整个群体的分布是这样子的,你们小朋友甚至还比大部分孩子偏好一些。我觉得在这个中间就是很重要的就是注意力本身就是在发展中的,很多小朋友在小的时候,他并没有注意力不好,他就是在那个时候就只能注意那么多的时间。有时候我也会跟一年级的老师说,你觉得小朋友在整个的课堂中没有一直在听讲这件事情其实是很困扰的,因为在这个阶段,六岁七岁的时候,小朋友的注意力大概就只能集中二十分钟。你不要说小朋友其实对大人也是,我相信大家其实是通过一些社会化的方法来做这些。

我举个例子,我在几年之前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大部分学术会议大概两个小时左右休息一下。然后我有一天参加了一个会议,一下午四个小时都没有休息,我就会觉得非常非常的累,如果你专心听的话,这个时候你的注意力已经完全都不在那个地方了。然后这个时候就是有一位大佬就开始问一个问题,他问完以后,我们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就是有一个发言人一讲完以后,然后他就开始提问,然后我们发现他提问的是上一个发言的人在讲的内容,就是可能那个人讲的时候整个都睡着了,然后醒来就说我有个问题,你刚才讲的什么什么,然后讲完我们就呆了。所以对于小朋友来说,如果我们中间有一些是老师的话其实就很容易理解小朋友他的注意力就是到这个程度。不要觉得其他的小孩都是可以注意整节课的,我觉得这是不合理的。那当然也希望能够给孩子更多的休息,我不知道有没有小学的家长,我是觉得很神奇,就是小学老师都会这样说,至少在上海很多小学老师都会觉得下课你最好都不要出去,你都做功课。我觉得非常惊讶,因为我觉得35-40分钟非常长的时间了,然后你还不让小孩去休息,我还蛮生气这个事情。

然后就讲到注意力,什么叫真的注意力不好。有些家长会跟我说他们到机构里面去做训练,让小孩子去看一个什么东西,然后小朋友就特别仔细,然后我就想说你有没有看到过你们家小朋友在看他爱看的动画片的时候,他注意力集不集中呢?如果你想一想的话,你发现他爱看动画片,他看两个小时他都可以,屁股都不动一下。所以它其实是有两种非常不同的注意力,就是我们叫做自上而下的注意力和自下而上的注意力。

自上而下的注意力就是我们真正关注的,上课的时候你可以全神贯注地听讲,然后玩的时候你自己就在那一直玩。自下而上的注意力就是你上着课,隔壁小朋友在外面说下来玩下来玩,或者旁边有鸟飞过,或者突然有个兔子窜出来,然后所有这些事情都是你不由自主就会被吸引的注意力。那么所谓训练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有的机构用一些动画的或者各种各样的外在感官的刺激来维持你的自下而上的注意力,那这对于你想培养的那个真正的注意力,它其实是没有用的。

那什么东西可以培养呢?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没有感官的刺激,是一个内在的训练。第二件事情就是这件事情不能直接跟奖赏挂钩,就不是你一直盯着那个地方然后到某个程度的时候可以获得奖励。我以前觉得如果能够自发地在没有奖励的情况下去关注他一件喜欢的事情就相对比较容易,或者一件他不怎么喜欢的事情,那这个才是重要的。

我们怎么做这件事情呢?我觉得有一些不同的方法。我培养我们家小朋友做注意力时候我自己觉得有一个很神奇的方法,可能不是每一个家长都是用。比如今天有个功课,我们会默默地燃一炷香,然后你什么都不需要做,就陪孩子做功课到这一炷香烧灭。就是这个什么也不做并且给予奖励的这件事情就可以让小朋友的注意力有提高。

那么更好的一个方法可能更适用于大家,其实也正好跟我们的主题更加相关的一个事情,就是亲子阅读。因为亲子共读时甚至可以没有书,我就是跟小朋友一起坐下来讲故事,那这个时候他会利用到共同注意,因为小朋友大概在半岁左右的时候就会发展出共同注意的能力。小宝宝很小的时候,你要是跟他说,哎呀妈妈跟你说做这个,你看你那边有什么东西好玩,然后你指了半天,他就傻愣愣地一直盯着你。共同注意是小朋友六个月左右才发展的,就是他知道你头移过去或者手指过去的时候是叫他一起注意另外一个东西,那么其实这个是对于他们习得大量的概念、发展语言很重要的一个事情。在亲子共读的过程中,其实我们就很融合这样的一个过程,你看着书,然后让小朋友跟你一起集中注意力,他有一点他感兴趣的部分,然后又在一起读书的过程中可以有一个持续的在没有很多刺激下,没有非常强的外部奖赏的情况下,一起来持续地用自己的注意力去做一件事情。所以我自己觉得做亲子阅读这件事情本身,它对于注意力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培养。

当然不光是亲子阅读,就是妈妈陪他有耐心地玩一个玩具,你都不需要有很多的言语交互,就是专心一起玩玩具这件事情也是一样的效果。那么最忌讳什么呢?就是我自己也会跟好心的外公外婆去讲,孩子在玩玩具的时候,他肚子饿了,他会讲的,他要喝水,他会说的,不要带水果来给他,不要跟他说你休息一会儿,就是不要打断他,让他能够自由地发展。其实我相信应该很多家长跟我有同样的感触,小朋友一开始做什么,说宝宝来吃点水果吧,宝宝你累不累啊,然后就这些我觉得是比较会有影响的,就是大家一起在共同读书、共同玩玩具,这些都很重要。然后作为去照顾小朋友的人,不要轻易地打断孩子的连续的注意力。


5

什么样的英语启蒙是有效的?

我觉得有几点是比较确定的,第一就是我们说的小时候所谓像磨耳朵或者早期的英语输入这件事情首先肯定是有用的,因为在小朋友一岁多之前,语音其实是关键。但是之后能不能掌握很好的语法,能不能掌握很好的语义等等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是说语音是一个特别初级的东西,小时候听得多以后,大体上可能不是每一个人都一定是这样,但从概率上你的语音就会非常的准。我们都说日本人分不清这个L和R的音,然后美国人分不清G和J。其实研究发现只要在一岁之前让他们多听到这些区别的不同的音,他们就可以知道这是两个不同的音了。以前一些日本的研究者疑惑日本人分不清这两个音,是因为舌头硬发不出来,还是本身就听不出来呢?有人就说当然听得出来,只是发不出音,后来就做了一系列的研究发现,其实他们是真听不出来。把那些相近的音放在一起的时候,他们觉得这些音就是一个分布,而不是像我们认为的两个分布。所以小时候给他们去听英语发音,那他就可以知道说哪些音是不一样的,比如是南京人(nan jing ren),不是南京人(lan jin ren),其实也是一样的,就是早期多听其实是特别特别重要的。而且有时候所谓的语感,它就包括了很多不同的部分,从比较低层的,就是我刚才说到的语音的部分,到一些常规习惯的一些用法等等。

那第二件事情就是我觉得拼读特别重要,我有时候会吐槽一件事情,就是大家可能在不同的地区用不同的教材,那上海用牛津的教材,那上来以后就开始拼单词。所以我就不能理解到三年级的时候还没有教拼读,这是个什么样的教法呢?最近不是要英语教学改革嘛,可能就是会关注这样的事情。我感觉很多事情是有规律的,那么怎么能够让教育中更多的人去了解这个规律。可能有人会说都用了牛津的教材了,你还吐槽是不是凡尔赛?我觉得完全不是这样子,我们想一想为什么会用牛津的教材,我们自己听说读写的时候,小学一年小朋友学的语文课本,那是在多少东西的基础上呀?孩子到入小学的时候说话都已经非常溜了,可以理解非常丰富的意思,这个时候只是要通过正规教育去学习读写就可以了。但是对于英语来说,大部分小朋友进一年级的时候什么样子呢?虽然有很多妈妈非常卷给孩子非常多的训练,但是我们并没有那么多的听说读写。如果你的孩子语言很流畅了,你这时候用牛津的读本是对的,因为可以更好地学习读写能力。但是如果你根本都不知道基本的英文是怎么说,你所需要的最重要的事情并不是建立听说跟读写的联系,所以我觉得这些东西应该需要在制定教育计划特别是教材上面有更多的关注。

那往早推,要不要进行英语启蒙教育呢?我觉得是要的,而且我可以举个失败的例子,就是我其实一直都没有特别注意过小朋友的英语教育。我们小朋友在很小的时候因为家里面没有人帮带,所以一岁多一点的时候就送进一个双语托儿所。然后发现他的中文能力突飞猛进的涨。那这时候就会讲到另外一件事情,我觉得让孩子在社会情境下有交往有实际的语言应用这件事情特别重要。我们孩子一岁多的时候,刚刚去到幼儿园,刚刚去到托儿所的时候,那家里面老人就特别担心,说孩子连自己要换个尿布都不会说,去幼儿园要怎么办?孩子去的时候十个词都不会,然后一个礼拜回来就成了话痨,就是回来以后呱啦呱啦,恨不得把他嘴巴的拉链拉上,那怎么去了一个礼拜就这么会说了呢?在家里面爸爸妈妈照顾他,爷爷奶奶特别了解他,他使一个小眼色,大家就知道他往哪走了。当他去了幼儿园托儿所,他发现我挪了挪嘴巴指了指手,这些人他们也不知道我要干嘛,我只好跟他们说了,所以他的语言能力就突飞猛进。英文其实也是这样子,他小的时候就会跟外教老师对话,所以我从来没有想过要英语启蒙这样一件事情,但后来就发现不对。等到他换了一个幼儿园的时候,让他去跟那个老师用英语聊聊,他会说他又不是我朋友,我干嘛要跟他讲英语,然后在我试图跟他讲英语的时候,他也会说你不是会讲中文吗,你干嘛要跟我讲英语,不跟你讲英语。所以小孩子讲英语,我觉得最好的就是出于一个完全的社交需求,他会发现那边的老师总是只跟他讲英语,他可能觉得好吧,对方可能不会讲中文,我只能勉为其难跟他讲英语了。那么我觉得这个特别重要,那些年其实我们就并没有太关注他的英语发展的这个过程,然后一直到现在其实他的拼读什么的都是很糟糕的。所以我说可以给大家一个反例。然后我自己想说,没有关系,反正随便什么时候给他训练一下就好了,但实际上我一直没有很多的时间在做这个事情。但是我偶尔发现他跟我出国的时候,他可以用他那个很破烂的英文跟隔壁一起玩的小男孩儿吵架,所以我觉得就是可以用这点很重要。

所以李老师刚才问的一个问题,我觉得特别重要,到底是一定要让他早早开始英语启蒙还是可以等入学后按部就班地去学英语呢?我觉得我的回答可能就是,如果你按部就班进的学校,他们确实有在用一个科学的方法教授这个孩子学习英语,或者可能孩子本身在的环境确实有很多真正让他觉得讲英语是有用的有需求的,因为我确实认识很多的孩子,他们因为种种原因,可能被爸妈扔去国外读书或在一个国际学校读书。在以上这些情况下我觉得孩子的英语发展确实会好,确实会有很长足的进步。但是在其它的情况下,我认为早期的英语启蒙其实真的是蛮重要的,而且我觉得比如说从他早期去听英语歌等等,然后慢慢地让他去学我们所谓的Sight Words就是四百个常见词,然后接下来再到学习拼读的规则,那这些我自己觉得是一个理想的道路,如果小学是这么教的,我觉得一点都没有问题。但如果你的小学和我们的一样,也不是这么教的,那可能妈妈爸爸就是小孩子最好的老师。那还有一点,我现在回过来去想,我如果注意到我可能会改的一点,就是我们小朋友他从小就是阅读很成功,非常爱读书,即使妈妈经常不在家。到三四岁的时候发现原来孩子英语这么烂的时候,到五岁他已经不愿意读英文书了,不管是哪一种读物比如牛津树或者内容相对比较简单的,但是他如果在另外一边已经开始读到科幻了,你跟他说来跟我读一下小天鹅吧,他就根本不要跟你读,所以这个时候就变成我可能会选择说,要不要读一些他喜欢的国家地理或者或者读做机器人的。其实就是会有一个完全不同的途径去支持孩子英语学习。所以如果有爸爸妈妈你要考虑到你的小朋友的中文程度和英文程度的匹配,然后这样能够给他制定一个最好的学习策略,而不是说盲目地去学人家怎么刷题。如果大家和我一样,就是小朋友的中文发展已经远远高于英文发展情况下,我觉得还是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就是用科学的训练方法给他找有兴趣的读物。


添加思龙老师拿公开课资料:


长按识别或扫描二维码添加微信




公开课全部内容大纲


第一场

阅读启蒙做得好的标准是什么?

课程导师

孙莉莉

幼儿教育和儿童文学专家、爱阅公益基金会理事、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博士、百班千人幼儿阅读研究院院长。曾担任信谊图画书奖评审、红披风图画书奖等奖项评审、央视少儿频道《智慧树》栏目首任主编。


第二场

“好绘本”与“坏绘本”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课程导师

朱自强

中国海洋大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行远书院院长、国际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担任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曾获第十八届国际格林奖和第二届蒋风儿童文学理论贡献奖。


第三场

高质量的亲子共读,你有没有做对?

课程导师

李甦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儿童早期阅读与学习研究中心负责人。担任亚洲读写协会(Association for Reading and Writing in Asia)秘书及常务理事。


第四场

阅读如何培养孩子学会学习和独立思考?

课程导师

李坤珊

0-6岁蒙氏教育20年一线教师、美国波士顿Montessori Institute-New England蒙特梭利教师培训学院资深导师、知名“早期阅读教育”工作者和推广者、幼儿教育常态畅销书《让孩子安心做自己》《带你长大》作者。


第五场

为什么国际大奖强调这些?

课程导师

谈凤霞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外国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2024年国际安徒生奖评审。


第六场

无字书怎么读?

课程导师

宋珮

儿童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图像艺术研究者,曾担任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评审。翻译过众多经典图画书及图画书赏析创作指南,包括《野兽国》《爷爷一定有办法》《观赏图画书中的图画》《图像语言的秘密》等。


第七场

绘本中的科学思维

课程导师

周淑惠

资深幼儿科学教育专家、台湾清华大学幼儿教育学系/所教授,博士生导师(荣誉退休教授)。兼任新加坡新跃社科大学教授、中国澳门大学‘托儿所幼儿导师文凭’顾问。


第八场

脑科学家如何带孩子阅读?

课程导师

蔡清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儿童脑成像中心主任。中国心理学会语言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一席《儿童如何学会语言》演讲人。


第九场

两个关键的亲子互动原则

课程导师

张和颐

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婴幼儿保育与教育经典《婴幼儿及其照护者》译者。


添加思龙老师拿公开课资料:


长按识别或扫描二维码添加微信




课程内容回顾




THE END


想了解更多儿童阅读相关资讯,请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