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欣婷
《一个大大的大巴士》(以下简称《大巴士》)是一本很大、很厚的图画书。多大呢?我量了一下,高30厘米,宽38厘米。放在书架上,几乎会占满一整个格子。多厚呢?足足200多页。为了创作这本“非典型”图画书,雅各布·马丁·斯特里德(Jakob Martin Strid)用了整整十五年。跨越了他35岁到50岁的时光。

▲ 《大巴士》封面
这样一本售价不菲的“大家伙”,正常来说应该不会太好卖。但出乎意料的是,在人口仅600万的丹麦,就已经卖出了超过10万本。也就是说,每60个丹麦人里面,就有一个人看过《大巴士》。我又问了《大巴士》在中国的编辑贺文平老师,发现2024年引进中国后,迄今也卖了几万本。听到这些数据,我松了口气。斯特里德十五年的心血,算是有了回报。动人的作品,得以遇见会被它打动的读者。
《大巴士》的开本大,原画更大。一个页面的画纸可长达两米,得放在地上,一点点挪动着画才行。为什么要画这么大,花十五年的时间这么久?斯特里德给出的答案是:“我希望读者读它的时候,就像在电影院里看电影。”
采访前,再次仔细读完《大巴士》后,我在手机上记录下了相同的感受:“像在看纸上电影。”这种电影感,既是画面带来的视觉享受,也是情感的震荡,就像自己也踏上了一场恢弘壮阔的旅程。
我最初接触到斯特里德的作品,是因为今年四岁的女儿。大概是一年前,因网上童书博主的推荐,我买了一本斯特里德的成名作《嘭,一个大大的梨》。这本书有一百多页,目标读者大概是小学生,但不知道为什么,当时三岁的女儿一下子着了迷,总要坚持看完一整本,搞得睡觉时间一拖再拖。我只得用自己的语言,让她能大概了解故事的全貌。后来,我又买了斯特里德其他引进到中国的作品,《大巴士》《一个大大的大河马》和“爱折腾的小蓝象”系列。每一本她都非常喜欢,对里面众多的人物群像,如数家珍。我也和女儿一起,领略了斯特里德创造的世界的魔力。

▲ 《嘭,一个大大的梨》封面


▲ 《一个大大的大河马》、“爱折腾的小蓝象”封面
经由蒲公英童书馆牵线,我在香港通过Zoom采访了在丹麦的斯特里德。网上关于斯特里德的资料很少,采访时才知道,这是他第一次接受长时间的深度访谈。斯特里德说话慢慢的,像是要经过严谨的思考,才会说出观点和想法。采访中,他使用最多的一个词是“诚实”(honest)。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诚实,也希望自己的表达不加虚假的粉饰。
而作品呢,对斯特里德来说,只有严肃的、带有一定悲伤色彩的作品,才是诚实的。因为他自己的性格中,一直都有悲伤和压抑的一面。斯特里德这段讲述令我有些意外,在此之前,令我更印象深刻的,是他那种浑然天成的幽默感。斯特里德用严格的目光审视自己的作品,面对我的赞扬,他的回复常是关于创作中的遗憾和对不足之处的反思。
这是我第一次采访来自丹麦的童书创作者。感受到了一些独特的气息,也看见了不少共性。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场对话。

▲ 2024年,斯特里德获得北欧理事会儿童与青少年文学奖
1
“创作严肃的书是更诚实的”
爱阅公益:晚上好。哦,不好意思,应该是下午好。丹麦时间是下午。你现在是在家里吗?
爱阅公益:哇,好大一只猫!
爱阅公益:非常感谢你接受我的采访。
在《大巴士》的开头,你写道:“莫里斯,我亲爱的孩子,当我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你还没有来到这个世界上,甚至还没来到妈妈的肚子里。现在,你已经15岁了。你和我一样,与《大巴士》共同成长,因此,我想把它献给你。这本书终于完成了,让我们愉快地去度假吧!”
创作这本书,究竟花了多长时间?
斯特里德:从开始到结束,一共15年。但中间我放弃了很多次,也做了其他书,所以实际工作的时间大概是8到10年。尽管如此,这还是很长的一段时间。我觉得太长了,花这么长时间并不好,因为我自己也在变化。我开始创作时35岁,完成的时候50岁。我的写作和绘画的风格在15年间发生了变化。
爱阅公益:你个人所经历的变化,是否在书中也有所反映?
爱阅公益:为什么创作这本书的时候放弃了很多次?

▲ 工作中的斯特里德
爱阅公益:最初是什么激发了你创作《大巴士》的灵感?
斯特里德:我一开始只有一个模糊的想法,没有任何计划就开始创作了。我是从书的中间部分开始画的,就是动物们正在建造巴士的那一页,但我当时不知道故事是关于什么的。然后我向前寻找答案。它们正在建造这辆巨大的巴士的话,必须得有一个充分的理由。然后就有了关于需要治愈生病的孩子的故事。再往后看,大巴士建好以后,它们需要开始一段漫长的旅程。于是就有了冒险的部分。我通常没有文稿或具体的计划,大部分时候我只是跟随直觉。

▲ 创作《大巴士》时画的第一幅画面
爱阅公益:你不是按时间顺序创作的吗?
爱阅公益:那幅画很美。

▲ 大巴士降落在花田的场景
爱阅公益:如果不按时间顺序作画,有没有发生过不知道如何连接不同页面的情况?
爱阅公益:动物建巴士这个画面,当初是怎么想到的?
斯特里德:我不知道。这也不是很有原创性的点子。很多其他童书里也有动物。我自己很喜欢动物,它们能和世界上所有的人产生连接。如果画一个人,你必须考虑那个人的肤色、种族等问题,而动物则具有某种共通性。我也觉得动物比人类更可爱,因为它们更天真。
至于巴士,我觉得交通工具有某种魔力,因为搭乘它们,人们可以从一个地方去另一个地方。
爱阅公益:你说在创作《大巴士》期间,也画了其他小项目。为什么那些项目可以比较快地完成,而《大巴士》却需要这么多时间?
爱阅公益:在2007年开始创作《大巴士》之前,你已经出版了很多书吗?
斯特里德:我的第一本书出版于1997年,那时我大约24岁。书名叫《地球之旅》,讲的是一个长得像土豆的外星人来到地球。每个人都以为他是土豆,就想吃掉他。因为受到了糟糕的对待,他就逃跑了。这本书只在丹麦出版了。
在开始创作《大巴士》之前,我大概出版了25本书。都是很简单的小书。创作《大巴士》期间,我又出版了5本书。
爱阅公益:这么多啊!你说自己不那么有趣,但我觉得你的书挺有趣的呀。
斯特里德:但我本人并不是很有趣。我是个很严肃的人。我有幽默的一面,但也有压抑和悲伤的一面。我需要把这些结合起来,否则就不诚实了。我说的悲伤不是那种让人一直哭的悲伤,而是欢乐和悲伤之间需要有一个平衡,我想更多地做到这一点。我在《大巴士》中做了尝试,比如故事的开头是有些悲伤的。我正在创作的书也是一个比较严肃的故事。又是一个大项目,但不会花15年了。
爱阅公益:谈到大项目,你认为《嘭,一个大大的梨》算是一个大项目吗?



▲《嘭,一个大大的梨》内页
爱阅公益: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创作《大梨》的?
爱阅公益:我感觉这两个故事的结构很相似。
爱阅公益:为什么这类故事吸引你?
斯特里德:我不知道。当时也没想那么多。用一段旅程来编故事比较容易。而且当你到达某个地方后,故事也就结束了。如果故事是关于人们待在一个房间里聊天,我不知道该在哪里结束。另外,在旅途中也会看到不同的东西,拥有丰富的经历。我写东西写得不好,也不擅长编故事。所以,也许对一个差劲的作家来说,写一段旅程是比较容易完成的故事。
爱阅公益:你大部分的书都是自己写的,对吧?你为别人的故事画画吗?
爱阅公益:《大梨》和《大巴士》的故事情节相似。那为什么你能在两年内完成《大梨》,而《大巴士》却花了这么长时间?
斯特里德:我想是因为《大巴士》的画面有更多细节。不是因为文本,文本都比较简单。我画得很慢,画画对我来说很困难。我想让《大巴士》的旅程给人更真实的感觉,所以我试图让风景更写实,巴士更写实,这些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实现。
爱阅公益:《大梨》和《大巴士》都是手绘的,对吗?
斯特里德:我所有东西都是先在纸上用水彩画,然后再在电脑上编辑。我不反对用电脑。
爱阅公益:那“爱折腾的小蓝象”系列呢?
斯特里德:所有的轮廓都是先在纸上画的,但上色是在电脑上完成的。你可以看到颜色非常光滑。

▲ “爱折腾的小蓝象”系列内页
2
纸上电影
爱阅公益:儿子莫里斯的成长是否以某种方式影响了《大巴士》的创作?
爱阅公益:《大巴士》的开本非常大,原画稿是不是也很大?
斯特里德:是的,非常大。有些有两米宽。我现在手头上没有原稿,因为它们正在展出。画太大了,我不得不把它们放在地板上,我就在地板上挪动着画。


▲ 《大巴士》过往在丹麦的展览
爱阅公益:为什么需要画这么大?
斯特里德:是个“愚蠢”的主意。我希望读者读它的时候,就像在电影院里看电影。但我不会再这样做了,因为印刷这么大的书非常困难和昂贵。
爱阅公益:这样啊,我在读《大巴士》的时候,真的就在笔记本上写了“像在看纸上电影”。
爱阅公益:我了解到你非常喜欢宫崎骏。《大巴士》是否受到他的动画的影响?
爱阅公益:你还在“爱折腾的小蓝象”系列里的《会走路的房子》中提到过《哈尔的移动城堡》。
斯特里德:也许《哈尔的移动城堡》和《大巴士》之间是有点相似,它们都是跟奇怪的交通工具有关的故事。
爱阅公益:你在生活中也很喜欢自己做东西吗?
斯特里德:我小时候喜欢做东西和拆东西。我会把收音机和钟拆开,看看里面是什么。我也喜欢开很旧的车,并尝试修理它们。但我不再做这些事了,没有时间和精力。
爱阅公益:《大巴士》里的巴士画得非常真实、充满细节。读者能看到它是如何建造的,以及巴士的内部是什么样子。你画的巴士和现实生活中的汽车的构造是一样的吗?
斯特里德:是,也不是。我看了很多汽车的图片,我希望大家觉得我是真的做了研究的。但书里的巴士一半是研究后的成果,一半是想象。
爱阅公益:那你书中的合成器或者其他“高科技”的东西呢?
斯特里德:等一下……(展示合成器)我这里有一个合成器。这个很旧了。我喜欢创作音乐,但不是专业的,只是个爱好。书里的合成器同样是现实和幻想的结合。
爱阅公益:《大巴士》这么大,这么重。我很好奇它在丹麦卖得好吗?
斯特里德:在丹麦卖得很好。我也没想到,因为它售价很高。我们希望它在丹麦以外也能卖得好。我们国家只有六百万人,即使这本书在丹麦很受欢迎,销量也会有限。
爱阅公益:能问一下到目前为止它在丹麦卖了多少本吗?
爱阅公益:《大巴士》里的城市阿汉斯塔是以哪个城市为原型画的吗?
斯特里德:我觉得我是融合了很多不同的城市。上世纪90年代,我去过几次新加坡。跟哥本哈根比,那时的新加坡已经非常现代化了,科技很发达。我想我受到了很多启发。但我也想让阿汉斯塔成为哥本哈根、纽约、新加坡等不同城市的混合体……基本上是东方和西方的结合。

▲《大巴士》里的城市阿汉斯塔
爱阅公益:我在原画稿中看到一栋建筑上有汉字“你好”。
斯特里德:我想我是想混合西方和东方的文字。也许我是在哪儿看到了汉字,就写了下来。
爱阅公益:在《大巴士》中,上篇的开头写道:“所有存在的事物,都属于你。”下篇的开头写道:“所有不存在的事物,都属于我。”它们是什么意思?
斯特里德:这是个好问题,我也不太确定。是我在一次梦中梦到的,但我不知道它准确的含义。这是精神层面的思考,意思可能是你拥有所有已经存在的东西,而我拥有所有我能梦想到的、尚未存在但有可能存在的东西。不存在的东西比存在的东西多得多。不存在的东西也许有一天会存在,所以拥有所有不存在的东西比拥有存在的东西更好。现在有点进入哲学范畴了,这方面我也没有深入的研究。

▲ 《大巴士》内页
爱阅公益:你会说自己是个悲观的人吗?
斯特里德:我想每个人都有悲伤的时候。我身上混合了光明和黑暗。我不是一直压抑,但这是属于我的一部分。在我早期的书中,我总是推开那一部分。我只想创作快乐的故事,因为我不想让压抑的情绪增长。但现在我觉得是时候创作一些悲伤的故事了,因为那样更诚实。我不是指非常悲伤,因为书仍然是给孩子的,总会有一些有趣的东西。我的童年有好有坏,童年的记忆会一直伴随着我。在现在的创作中,我或许仍然动用了童年时有过的孤独感。
爱阅公益:能再多聊聊你的童年吗?
斯特里德:我来自一个功能失调的家庭(dysfunctional family)。我父母的性格非常不同,也许他们的婚姻本身就是个意外。我的家庭基本没有和谐可言,父母经常吵架,他们不快乐。所以,我成长的过程中会觉得,不快乐才是人生的常态。
我们家也经常搬家,所以我很难交到朋友。这也是让我觉得孤独的原因之一。这种孤独感,现在是我创作的“燃料”之一。
我出生在哥本哈根,我们家先是在哥本哈根市内搬了很多次家,然后又搬到了一个偏僻的小镇,然后是下一个小镇,再下一个小镇……18岁时,我独自回到了哥本哈根。
不过,我的父母也是很有创造力的人。父亲擅长素描和绘画。母亲擅长写作,还很幽默,特别会说笑话。所以我也从父母那里继承了一些好的东西。

▲ 斯特里德的童年照片
爱阅公益:你有兄弟姐妹吗?
斯特里德:有。我是老大,有一个小我两岁的弟弟,和一个小我九岁的妹妹。妹妹是从印度收养的。
爱阅公益:18岁去哥本哈根是上大学吗?
斯特里德:不,我没上大学。我只是搬到了哥本哈根,然后找了份工作。我一直都很想创作,想讲故事,但我不知道该怎么做。当时并没有任何关于这方面的课程。
爱阅公益:在哥本哈根找了什么工作?
斯特里德:各种不需要太高的教育文凭就能找到的工作。我做过园丁、酒保、铁匠、工地工人等等。工作之余,我都在画画,创作自己的书。后来我得到了一份在报社做版式设计的工作。我挺擅长文字和字母的设计和排版的。
爱阅公益:你是从小就喜欢画画吗?
斯特里德:是的。大概是8岁的时候,我第一次看了迪士尼电影《小飞侠》,当时我就想,我也想做出这样的电影。
爱阅公益:所以实际上你最初更想拍电影而不是做书?
斯特里德:内心深处确实如此。我想做动画电影。我创作书也是希望它们能被拍成电影,但目前还未能如愿。做电影非常困难。我不擅长和别人合作。其实我写书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可以自己完成所有事情。但做电影仍然是我的梦想。
爱阅公益:《大梨》被拍成了电影,对吧?
斯特里德:是的。但电影不是我做的,是我的一些朋友做的。
爱阅公益:你刚才说一直都想讲故事,是想讲什么样的故事?
斯特里德:都是关于冒险、宇宙飞船和太空旅行的故事。我想可能是为了逃离日常的学校生活,我总是想去冒险。我小时候,丹麦总是下雨,一切都是灰色的。至少在我的记忆里是这样。我只想逃离。然后我看了像《星球大战》《小飞侠》,以及关于宇宙飞船之类的电影。我也想那样做。
3
内心的突破
爱阅公益:你是如何获得第一次出书的机会的?你说当时24岁,挺年轻的。
我当时画的是成人时政漫画。这种漫画的问题是,它的幽默很快就会过时。但好的冒险故事可以流传一百年,会更永恒。
出版了漫画合集后,我又出版了一本童书。然后我出版的书越来越多。
爱阅公益:你现在在丹麦很有名吗?
斯特里德:很多人知道我的书,但不认识我这个人,因为我几乎从不接受采访,也几乎从不上电视。这次跟你的对话,是我十年来的第一个采访。我只在十多年前,接受过丹麦电视台的简短采访。在丹麦和挪威,有2到15岁孩子的父母,他们可能都知道我的名字。
爱阅公益:这已经相当了不起了。你觉得有没有哪本书可以看作是你的突破(breakthrough)之作?
斯特里德:可能是《大梨》,那本书得了很多奖。但我仍然不知道算不算突破,我仍在努力寻求突破。
爱阅公益:你之前说20世纪90年代去过新加坡。你年轻时经常旅行?
斯特里德:去新加坡是1997年,我大概25岁。我感觉对工作有些厌倦,需要做点别的事,然后就在巴厘岛呆了半年。巴厘岛离新加坡很近,我去了新加坡好多次。在新加坡,我住在一家小旅馆里,和旅馆的工作人员成为了朋友。我们会一起去中餐馆吃饭。在新加坡非常开心。
在巴厘岛,我租了一个便宜的房子。房子离海很近,每天早晨,我跳进海里游泳,之后就画画和写作。
到巴厘岛之前,我卖掉了丹麦的车,用这笔钱支持在巴厘岛半年的生活。在巴厘岛的时候,我不必担心工作或任何事。那只是六个月的绘画时光。我的房间很小,只有一张桌子、一盏灯和一把椅子。我有两件T恤,每天穿一件,洗另一件,然后交换。我过着僧侣般的生活。但这样简单的生活,却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我觉得那段时间就是我的突破,但不是商业上的。是一次内心的突破。
爱阅公益:为什么选择巴厘岛?
斯特里德:是个偶然。我本来想去格陵兰岛。我老板在巴厘岛有家旅馆,他对我说,你为什么不去巴厘岛呢?格陵兰太冷了。巴厘岛更好。
爱阅公益:你从画漫画开始,然后转向图画书。对你的创作来说,两者有区别吗?
图画书更自由,想怎么创作都可以。而漫画则有更多规则,你必须遵循某种方式。但我两者都喜欢。我觉得如果想在商业上成功,做图画书更好,因为父母不喜欢漫画。他们认为漫画没有品味。至少我觉得在丹麦是这样。孩子们自己不买书,我必须做一些让父母也喜欢的东西。
爱阅公益:创作的时候,心里有想象的读者吗?会考虑别人是否喜欢吗?
爱阅公益:丹麦是安徒生的故乡,好奇你小时候是读什么书长大的。
斯特里德:我确实是读安徒生长大的。在丹麦,你无法避开他。我其实不是那么喜欢他。我不知道,也许是因为他在丹麦无处不在。我最喜欢的是瑞典作家阿斯特丽德·林格伦。我也非常喜欢姆明系列的作者托芙·扬松。“纳尼亚传奇”在我童年时意义重大。我最喜欢的童书是《永远讲不完的故事》。
爱阅公益:你作品里的人物“莫波波”看起来有点像姆明。是受姆明的影响吗?
斯特里德:那不是我的本意。我画的时候没注意到,但现在我有点担心他看起来太像姆明了。不管怎样,我是姆明和托芙·扬松的超级粉丝,我是读着他的作品长大的。
我觉得在我小时候,很多丹麦的书都挺无聊的。在电视和电影院里看到像《星球大战》这样的电影时,我觉得比安徒生有意思多了。抱歉,我不是不尊重自己的文化,但那确实是我当时的感受。



▲ 《一个大大的大河马》内页
爱阅公益:你现在还在创作关于宇宙飞船和外太空的书吗?

▲ “爱折腾的小蓝象”系列内页
爱阅公益:自己的书里面,你有最喜欢的一本吗?
斯特里德:我有一本书叫《小数点0.4》(Decimal 0.4)。创作这本书的时候,我自己是最享受、最开心的。但没人喜欢它。它没有故事,像一本日记。我只是在一年的时间里,每天画一幅画。这本书也相当长,大约有300页。是一本非常奇怪的书。


▲ 《小数点0.4》内页
爱阅公益:你说开始创作《大巴士》时,脑子里没有清晰的故事。其他的书呢,也是这样吗?
斯特里德:通常我都是从一个模糊的点子开始的,有时只是一种感觉。然后我会画一些画,看着这些画,再想接下来能做什么。这是什么感觉呢,创作的同时,自己也像读者一样在读这本书。我不知道具体会发生什么,只是对将要发生的事情有一些感觉。就像是做了一个梦,只能模模糊糊记得梦里的事情。创作图画书也一样,像是我已经知道这个故事了,我只是在努力回忆起它,而不是重新创造它。
爱阅公益:你是写文字和画画同时进行吗?
斯特里德:是这样的:文字、画画、文字、画画、文字……除非想到了非常重要的东西,这时候我会先把文字写下来。但大部分情况我都同时进行。我小时候读了很多漫画,所以习惯了同时看图像和文字。
爱阅公益:你的一天一般会怎么度过?
斯特里德:我的生活不太规律,我花太多时间上网了。我试图让自己能够做到起床以后先去散步,然后回家画画。过去一年,我都在家里工作,这样不太好。我需要出门工作,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样可能都是最好的。如果你一直待在家里,思维会变得古怪。我刚和两个朋友合租了一间办公室,之后会去那里工作。
在今年之前,我有一个工作的地方,《大巴士》也是在那里画的。但《大巴士》之后就没有租了,因为我想尝试点新的东西。现在后悔了。
爱阅公益:你在网上都做些什么呢?
斯特里德:和世界上的其他人一样,看社交媒体之类的。这很花时间。我很没有自制力,精神力量薄弱。我希望我能说我每天早上7点起床,做两百个俯卧撑,然后工作12个小时。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会犯懒、做事慢,浪费了太多时间。

▲ Zoom 采访画面
采访日期:2025年9月16日

《寻找童书的真生命——世界童书创作者访谈录3》是一本揭秘优秀童书背后故事的优秀访谈录。
《寻找童书的真生命——世界童书创作者访谈录3》
点击上方封面图片
直达购买页面
作者:王欣婷
出版社:接力出版社

THE END
想了解更多儿童阅读相关资讯,请点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