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 | 如何成为阿甲?
发布时间:2025-09-19
浏览量:21

 在做阿甲这件事上,林晓晞至少用了28年,超过1/4个世纪。他的身份有很多:律考排档档主、儿童门户网站设计师、童书作者、译者、书评人、红泥巴读书俱乐部创始人、阅读推广人,还有图画书研究者。

 

不久前,阿甲推出了新书《原创图画书阅读与精品》,这是他诸多身份的总和

 

1758763399438871.png

 

阿甲常用照

 

 

 

01

线头

我在咖啡馆见到了阿甲,他瘦了很多,至少和他常用的几张形象照相比,皮与骨之间的距离缩短了七成。这是我第一次见阿甲,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个人凭空掉了一半的肉。

 

为了写《原创图画书阅读与精品》,阿甲把自己搞病了。出版社建了一个项目组,他计划定期交付稿件。但真正实施后发现,就算一周交一篇也很难。他的事太多,写作经常被打断。

 

1758763421987251.png

 

《原创图画书阅读与精品》

 

出版是个小圈子。有人传出另外一位专家也在梳理原创图画书谱系。对出版方来说,这是同题竞技,如果出晚了,不仅局面被动,意义也会削减。

 

阿甲想着要抓紧,他把所有事情全放下,集中几个月写作。那几个月,阿甲没完没了地坐着,伏案书写时间过长,饮食不规律,整天连轴转。他说:那段时间的累是很难形容的。

 

写完之后,阿甲感觉身体有点不太对,去医院检查发现得了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HbA1c)值到了8.7%。阿甲很意外,他从20多岁开始晨练,每日运动超过800大卡。

 

他回头一想,应该是累的。

 

1758763439669584.png

 

2025612日,阿甲(左一)参加中法图画书作家创作谈

 

故事要从头讲起,那么头在哪儿呢?或许,可以从2021年白冰打给阿甲的一通电话讲起。

 

两人相识多年,但白冰直接打来电话实属罕见,大约5~10年出现一次。阿甲接起了电话。白冰说,想请他写本书,梳理原创图画书,类似于《世界图画书:阅读与经典》的姊妹篇

 

实际上,白冰最初找的是彭懿,彭懿是《世界图画书:阅读与经典》的作者。彭懿忙不过来,向白冰推荐了阿甲,于是白冰邀阿甲来写。阿甲很高兴,他也想做这件事,但一直没想好切入点。

 

2005年,彭懿撰写《图画书:阅读与经典》(初版书名),阿甲参与了前期的资料收集。他是学法律的,理工脑偏好,会做网站、会管理数据库,他整理了一个截至2005年的世界图画书获奖记录数据库。

 

在数据库里,只要输入书名,就会弹出获奖记录。阿甲觉得蛮好玩。他目睹了彭懿写《图画书:阅读与经典》的全程,知道难度和难点。白冰找到阿甲时,他判断自己能写。

 

真正的线头或许出现在更早之前。

 

2002年,阿甲开始接触图画书,他一直在找一本能简明、清晰讲解世界图画书发展史的书,但在中英文世界都没找到。后来他写了《图画书小史》,定位为世界图画书的百年趣谈

 

2015年前后,阿甲想写一本原创图画书相关的书。他想做访谈,为此一家一家地跑,去了上海彭懿家,去了南京《东方娃娃》拜访周翔和王祖民,还去了朱成梁的工作室、刘洵家。为了方便聊天,他还在蔡皋家旁住了两天。

 

他意外的是,图画书的发展太快了,创作者的变化也太快了。

 

他解释:你只能说,这是截止于2015年的彭懿,他和‘2018年的彭懿‘2个彭懿‘2020年的彭懿又是另一个彭懿。这是个很大的问题。他放弃了访谈形式。

 

更重要的是,倘若阿甲真写了这样一本书,哪家社愿意出呢?他没想好。这同样困扰着阿甲。

 

2021年,时任接力出版社总编辑的白冰打来了电话,阿甲重新接上了线头。

 

 

02

主观

20214月,接力社组建团队,阿甲提供了基础思路。编辑团队很专业,比如严利颖是儿童文学专业出身,其硕士论文探究了熊亮的原创图画书。团队也会给阿甲提供一些想法。

 

光是选书就花了3个多月,前后推出了几个版本。大家共同讨论出几条基本原则,选书范围包含国内外重要奖项与推荐书目,阿甲扩充数据库,把历年涉及的图书整理出来。

 

同时,阿甲也在意主观标准我认为一个书评人最基本的素养,必须承认自己是主观的。如果他想评论一本书,前提是他本身就很喜欢,而不单单因为它拿了重要奖项。

 

讨论书目时,白冰也参与,他认真考虑过是否开一个小型专家讨论会。阿甲的态度是不反对。他在意的是,万一专家说一定要放某本书,但他实在不喜欢,他还是会不放。

 

因为这是我的书,我有我的原则。这一点上,阿甲没有让步。绘本圈很小,大家难免在活动上碰头。选书时,阿甲刻意与图画书创作者保持距离,不和对方通气。

 

他想,如果对方想上另一本书,他是不是要换?如果他不想换,那就还要沟通。包括他写的评论,万一对方想呈现更多卖点,这又不是他想写的。总之,他尽可能保持独立。

 

一开始,编辑团队的野心是选100本图画书。这也是阿甲的野心。他写了几篇,发现100本写下来太累了,要搞死人的。于是,他妥协了一下,他说:那我就写80本。

 

阿甲最终写了近70篇精读评论。有一些图画书,他写着写着就没劲儿了,就没往下写完。还有几篇是他写完了,但把它放在书堆儿里审视,还有些不够劲儿,就把这本书拿掉了。

 

从原创图画书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真正让阿甲觉得特别值得一写的,还是有限。所以,他不断从大表里往下拿书。最终,《原创图画书阅读与精品》里收录了62本图画书。

 

有一些书没选入,是受出版时间限制。项目组拉了一条线,出版时间截止到2020年。如果时间宽限些,阿甲还会加上《图书馆之夜》《不要动一只蜗牛》等几本图画书。

 

还有一些是由于版权问题,没能收录。比如《企鹅冰书》的版权一直没谈下来,就没收入。

 

《企鹅冰书》是第一本全书使用热敏油墨的图画书,这种油墨会随温度变化变色。读之前,要把它放进冰箱冷冻层冻15~30分钟,再拿到室温读。读者能看到温度升高对冰川的影响。

 

最让阿甲心疼的是《天啊!错啦!》。这是夫妻搭档徐萃、姬炤华创作的第一本图画书,于2008年出版。直到最后一刻,整个团队都还在争取,但还是因为版权问题舍去了。                  

                   

我好喜欢《天啊!错啦!》,没有它就不会有这一本。阿甲指着书目上的《两个天才》。这是夫妻档时隔11年推出的第二本图画书。如果让阿甲选,他肯定优先选《天啊!错啦!》。

 

从历史价值来看,《天啊!错啦!》更有意义。夫妻创作《天啊!错啦!》时,有了第二本图画书的雏形。你去看2008年出的书,能等量齐观的几乎没有。阿甲开始翻目录。

 

《两个天才》出版于2019年。这时,它混在一批新锐图画书里。当然也很出挑,但比不上《天啊!错啦!》在2008年时给人的惊艳之感。这是两个概念。阿甲解释。

 

他开始举例子。你现在看《小石狮》可能觉得没那么神奇,可是放在2005年它可是非常神奇的一本书,很超前的一本书,对吧?这是推荐书目按出版时间排序的原因。

 

一本书的价值,要把它放在时间刻度上来看。这又是一个客观的眼光。

 

 

03

语法

图画书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从阿甲的体感来看,直到2008年以前,图画书还是一个小众品类,只有一小撮人明白是怎么回事。

 

他特别强调,图文叙事的力度。一本好的图画书,首先图片不是插画,它不是辅助性的,画面本身要叙事,要能和文本做对抗,彼此要较劲。有点像武松打虎。他想了想。

 

就像大幕拉开,武松和老虎在台上打得死去活来,险象环生,台下观众阵阵叫好。打完以后,武松和老虎一起谢幕。他们是在合作,但如果表面上打得不凶,观众不会看入迷。

 

在阿甲看来,很多图画书,即便是一些公认优秀的图画书,看起来太乖了——文图之间过于和平,这样图文叙事的张力就弱了。这就是他经常说的:不够劲。

 

《麻雀》是一本奇特的图画书,它先有文本,后进行的配图。起初,这是作家梅子涵写的一篇回忆散文。上世纪五十年代,麻雀被视为害鸟,大人和孩子参与了打雀运动

 

这篇文章先是被中央美术学院绘本创作工作室的老师发现。在导师指导下,学生朱琳耗时一年多以《麻雀》为文本完成毕业设计,获得一等奖。但,它离真正意义上的图画书还很远。

 

后来,时任辅导老师的满涛被选为绘者,打磨4年完成了图画书《麻雀》。书里,人们声势浩荡地除麻雀时画面灰暗,男孩收养两只麻雀后,视野变明朗,屋瓦恢复了红棕色。

 

1758763472563485.png

 

《麻雀》插图,美好平静的房屋风景

 

阿甲问过满涛,问他对色彩的构思,尤其是第14~15页诡异的天光颜色,仿佛预示厄运降临。满涛说,他提供的画稿全是黑白的,颜色是美编后补上去的。他对颜色没有任何想法。

 

图片5.png

 

《麻雀》插图,扭曲的线条、躁动的笔触,仿佛预示着厄运降临

 

更奇的是,满涛并不是童书插画家,他有些游离于这个圈子。据阿甲介绍,满涛是当代艺术家,是27岁就办个人画展的天才。阿甲印象里,满涛只为《麻雀》这一本童书画过。

 

种种因缘际会,让阿甲觉得有必要记录下《麻雀》。它的出现和影视行业的拍摄流程有些类似,都是先有小说,然后导演拿着小说改编成剧本,在团队的合作下产出一部作品。

 

前段时间,阿甲看了电影《向阳·花》,发现监狱生活拍得很是那么回事。他在法院干过几年,有一年常跑监狱和看守所。他看过不少写监狱的小说,通常来说他都觉得写得假。

 

后来阿甲看新闻,电影原著作者虫安坐过牢,据此写作。冯小刚先是看了女儿推荐的短篇《教改往事》。编剧团队实地取材,在不改变小说核心的基础上,完成初稿《出狱女子的故事》。

 

再后来,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出狱女子的故事》定稿更名为《向阳·花》。电影《向阳·花》于44日上映,由冯小刚导演,赵丽颖领衔主演。

 

举这个例子,阿甲是想说明团队的作用。他拿到一本图画书,最先看的是编辑团队。作家擅长写作,画家擅长绘画,但图画书需要让图来叙事。在这里,编辑发挥重要功能。

 

安东尼·布朗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级图画书大师,几乎斩获所有图画书重要奖项,其中包括国际安徒生奖这类终身成就奖。他的《我爸爸》《我妈妈》畅销全球。

 

但在一开始,安东尼·布朗也弄不清图画书是什么。他只是有一些好玩的想法,画了些画,就像他平时画的贺卡。编辑茱莉娅·麦克雷手把手教他把画串起来,就像穿一条珍珠项链。

 

在这里,画家提供了素材,可能是珍珠、钻石、黄金、翡翠,乱七八糟铺了一桌子。编辑用一根线把珠子串起来,哪颗放前,哪颗放后,要不要抛光,都由这位项链设计师思量。

 

安东尼·布朗在创作首作《穿越魔镜》时,还没学会图画书的语法。但到了第二本《公园里的散步》,他已经摸清了图画书的结构。这时交出的画稿,不再需要编辑过多介入。

 

图画书的语法并不难学。《小石狮》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儿童文学作家熊磊跟阿甲讲过,这本书的编辑周逸芬起了很大作用。阿甲曾当面向周逸芬求证,得到了相同的答案。

 

周逸芬很感慨,她说,熊亮发来第二本书稿的时候(也就是《京剧猫》),图文配合已经很成熟了。她几乎不用做什么改动就可以出版。

 

你会发现,有些人需要先了解基础语法,在慢慢熟悉语法的基础上,他找到了自己的独特表达。阿甲想说的是:语法本身并不难学,难的是你想说什么。对吧?

 

 

04

不得不说的故事

显然,郭婧有一个不得不说的故事。她出生在太原,离家去天津上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找一个能让自己画画的工作。她当了3北漂,后来去新加坡一家动画公司工作。

 

离家多年后,她想画一个儿时的故事。6岁时,她的父亲忙着去上班,把她一个人送上去往奶奶家的公交车。她睡过了站。下车后,她沿着电车线走了3个小时,终于走到奶奶家。

 

郭婧画的是儿时的太原,是真实存在的25路电车。动画界的前辈对她说,如果她真想画,就回去画完,这就是她的使命。郭婧辞去工作,回太原取景,用一年半画完了故事。

 

画完后,郭婧找不到一家出版社愿意出它。多次碰壁后,她甚至考虑自费出版。幸运的是,她遇到了很好的经纪人和出版社。书出版后,一举登上美国《纽约时报》最佳插画童书榜。

 

在《独生小孩》里,双职工父母不得不去上班,独女被留在家。她翻看相册,看到了奶奶的照片,于是留下纸条,独自出门去奶奶家。她迷了路,偶遇的麋鹿带她进入奇幻世界。

 

1758763580782091.png

 

《独生小孩》里,麋鹿为女孩引路

 

通过这个故事,郭婧想说什么呢?她总结:长大以后,我意识到人是很容易迷路的,但只要努力寻找,总会找到一条路,就像那条电车线,那是指引回家的路。

 

黑眯在《辫子》里记录了童年的苦涩一面。村里,女孩喜爱自己的长发,每天精心打理。一天,骑摩托的外人来村里,阿嬷卖掉了自己的头发,还扯着女孩的胳膊,也卖了她的长发。

 

黑眯从小在阿嫲身边长大,阿嬷总是凶巴巴的。黑眯总是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人要剪掉她心爱的长发。她说:大人的世界才是真正的奇怪,我不能再等,我要自己去找寻办法。

 

于是,《辫子》里被剪掉头发的女孩伤了心,她走出家门,她要找回自己失去的辫子。她先后用缝纫的棉、修鞋的鱼丝线、锁匠的铁丝自制头发,但都失败了……

 

1758763600123209.png

 

《辫子》里,女孩尝试把辫子接在自己的短发上

 

有人说,女孩的痛苦主要源于家境贫寒,缺少父母陪伴。阿甲不这样认为。他以作曲家理查德·罗杰斯的大女儿玛丽举例。玛丽出生在富足家庭,父母陪伴她长大。玛丽同样痛苦。

 

玛丽在访谈中回顾童年,她说:身为孩子是最糟糕的徒刑,没有缓刑、假释,也不能减刑,只能熬到十八岁才能获得自由。后来,玛丽成了小说家,她在幻想故事中疗愈自我。

 

画家李星明也有一个不得不说的故事。他从3岁开始学画画,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曾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热衷用绘画讲故事,被小朋友亲切地称为星星老师

 

动物学家张劲硕写过一篇文章《世界上最孤独的犀牛》,里面写到,由于人类毫无节制的猎杀(主要是为了割下犀牛角卖钱),北白犀——这个美丽的物种走向了灭绝。

 

最初,作家戴芸从新闻中了解,地球上最后一头雄性北白犀苏丹生活在肯尼亚的自然保护区。2016年她和李星明去当地近距离接触苏丹。后来,他们拍摄了一个纪录片。

 

当时,他们收集的信息超过一本图画书的承载量,因为种种原因,迟迟没能完稿。2018年苏丹被安乐死,看到新闻的李星明颇为触动,毅然辞去工作,专心画完了《苏丹的犀角》。

 

戴芸用虚构的手法,讲述了一个非虚构的故事。苏丹大约在2岁时,被送到捷克的野生动物园。为了不让苏丹成为偷猎者的目标,工作人员锯掉了它的角。这是个颇为无奈的行为。

 

他在画面镜头的切换、色彩的对比、光影的运用等方面都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阿甲觉得,看《苏丹的犀角》有点像看一部以非洲为背景的动物电影

 

图画书里,苏丹在它最后的美梦里沉睡,它又回到了故乡,天地又复归辉煌。

 

1758763646566897.png

 

苏丹在它最后的美梦里,天地又复归辉煌

 

刘洵在《翼娃子》里绘著了一个略带遗憾的故事。男孩刘仁翼被父母接到南京生活,父母经营着一间小吃店。平时,刘仁翼在店里写作业,如果客人多,他要把桌子让给客人用餐。

 

可以想象,他的作业本免不了沾上油渍。男孩是刘洵女儿的同班同学。刘洵和女儿常去这家小店,两个孩子结下了友谊。刘洵在《翼娃子》里讲述了这一家三口的日常生活。

 

这本书刘洵画了一年多。她画到一半时,一度打算放弃。她不确定,小读者们是否愿意读这样的故事。编辑与她长谈,鼓励她画下去。那时,小吃店的经营遇到困难,租金太贵。

 

刘洵安慰翼娃子的母亲,她说,等书出版后,就放一批在店里送顾客,也许生意能好一些。于是,刘洵卖力地画下去。然而,还没等书出版,小吃店还是关门了。

 

2018年,阿甲拜访刘洵时去了小店,还在门口拍了照。当时黄焖鸡米饭的招牌还在,但屋内已人去楼空。不过在《翼娃子》里,小店虽拉上了卷帘门,一家三口还站在店外。

 

图片9.png

 

《翼娃子》里,小店挂着黄焖鸡米饭的招牌

 

 

05

孤注一掷

前一阵,郭婧新作Oasis(译为《绿洲》)上市,这本书带有反乌托邦色彩。阿甲拿出Kindle,打开亚马逊界面,向我展示这本书的封面。和《独生小孩》一样,Oasis还是黑白色调。

 

她上一部作品叫Flamingo(译为《火烈鸟》),阿甲同样买了电子书。Oasis出版后,阿甲特地发给郭婧一段话祝贺。他觉得,一个人做了那么好的一件事,需要有人看到和赞美。

 

郭婧现居加拿大温哥华,她的书通常先出外版,然后再出中文版。她是“80,她的《独生小孩》完全是中国故事”——中国人一看就明白,画的是双职工家庭无暇看顾独女。

 

但在西方国家,读者看到小女孩和动物被巨鲸吞下又喷出,会立刻想到《圣经》里约拿被鲸鱼吞到肚子里,三天三夜后又被吐出来的故事。同一本书,外国人看到的是圣经故事

 

再加上,西方家庭如果想要下一代,通常会生几个孩子。对他们来说,独生子是有点新鲜的。所以,书里对中国读者来说习以为常的背景,外国读者反倒觉得有趣。

 

郭婧刚到美国市场,一开始是劣势——你不知道他们的游戏规则,对吧?但作为一个Outsider(局外人)你是有故事的,生活稀松平常的事里有让他们感到惊奇的。阿甲解释。

 

她走出来了,成为不可小觑的作家。阿甲一直跟踪图画书创作者近况。郭婧有的书还没出版,就进入美国主流评论界视野,《独生小孩》更是跻身《纽约时报》年度十佳儿童绘本。

 

《原创图画书阅读与精品》出版后,阿甲按照郭婧给的地址,把书寄到太原。郭婧在国外,她母亲收的件。母亲高兴地给郭婧打视频电话,把书里介绍《独生小孩》的段落读给女儿听。

 

阿甲倒不是故意寄给郭婧的母亲。不过,他猜想,现在的效果可能要比寄给郭婧,再由郭靖把书转交给母亲好。在《独生小孩》的献词页上,郭婧写到,她把这本书献给妈妈

 

她说,她能够有今天的样子——能自由地画画,和在太原那一年半全心画画有关。那么长时间不工作,她得益于父母支持。那时郭婧想要全职画画,妈妈支持她,她说:你去做。

 

在《原创图画书阅读与精品》里,我经常能翻到类似的故事。我一一列举那些孤注一掷的创作者,然后问阿甲,为什么类似的故事这样多?他们是不是注定要牺牲些什么?

 

阿甲自然地说:但是过后会非常开心。他相信,逆境不一定是坏事。类似的故事,他在写《童年的力量:20世纪美国童书天才那些事儿》(全2册)时看得太多。

 

比如,1998年获国际安徒生插画家奖的汤米·温格尔自幼爱画画。无论在货轮上打工挣钱,还是在旅行间隙回家乡做橱窗设计、广告设计等工作,他都从未停止画画。

 

25岁的汤米因喜爱《纽约客》杂志里的漫画,尤其是索尔·斯坦伯格的漫画,坐上了开往纽约的轮船。他兜里只有60美元。

 

汤米去《纽约客》面试,遭到了拒绝,理由是他画得太像斯坦伯格。这也能理解,《纽约客》已经有了一个斯坦伯格,没必要再雇一个。

 

更糟的是,汤米的钱快花完了,不仅工作没着落,还患上肝病。汤米两度到哈珀公司,他投的画稿被出版人厄苏拉拒绝。令厄苏拉意外的是,这个人高马大的小伙子失声痛哭。

 

没想到,厄苏拉慷慨地预付了600美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大钱。要知道,她给一手培养的插画家桑达克(《野兽国》作者)的预付款,通常只有500美元,多年后才涨到1000美元。

 

在桑达克印象里,千万别跟厄苏拉谈钱,一谈钱她就生气。所以,厄苏拉第一次遇到汤米就慷慨解囊,也是件怪事。不过后来桑达克打趣,说厄苏拉喜欢有个性的人,汤米个性爆棚

 

无论如何,汤米用600美元安顿好生活,治好病,完成了首作《梅隆斯去飞翔》。因为这本书的成功,他在美国站稳了脚跟。

 

更早的例子,还要数阿甲在《图画书小史》里写到的鲁道夫·凯迪克。他15岁进入银行系统,几年下来颇受上司器重。但他更喜欢画画,不到16岁就在英国畅销报纸上发表插画。

 

1866年,20岁的凯迪克从小镇搬到大城市曼切斯特,只为有更多机会学画画。在曼彻斯特工作6年后,凯迪克告别银行界,带够一年的生活费便去伦敦闯荡,尝试靠画画为生。

 

后来,鲁道夫·凯迪克被出版印刷商艾德蒙·埃文斯收入麾下,跻身维多利亚时代著名的童书插画三杰。凯迪克与埃文斯合作的图画书本本畅销,为他博得了名望和财富。

 

这是没有办法的,有些东西能够出来,必须得有点执念。阿甲分析,可能由于他挑的作品很好:只有这些人才会发生这样的事。做不到这样的人,可能也画不出这样子的书。

 

阿甲不是在歌颂苦难,也不是鼓励人们孤注一掷。他的语气平静,只是在总结,以解答我的疑惑。虽然我没和阿甲印证。不过,从某种程度来看,他差不多也是这样的人。

 

1999年阿甲的女儿出生,因为喜爱童书,他和哥哥萝卜探长创立了红泥巴读书俱乐部。后来,即便拉不到投资,他和哥哥仍运营网站,做阅读推广活动,差不多过2年才盈利。

 

1758763684515467.png

 

2002年,阿甲(右一)和哥哥萝卜探长在红泥巴书店

 

 

06

非虚构

为了搞清楚米饭是如何来的,从英国留学回国的于虹呈在云南省元阳县的一户农家住下。她花了一年多随农民下田,跟踪拍摄水稻种植全程。据说,她拍的影像资料存了几个硬盘。

 

《盘中餐》是年仅27岁的画家于虹呈创作的第二本图画书,出版后几乎囊括国内所有图画书奖项。阿甲在介绍该书时,不得不加上一句:由于篇幅所限,这里没有全部列举。

 

有一段时间,阿甲强力推荐《盘中餐》。他说:《盘中餐》也很畅销,其中也有我一直推荐的关系。于虹呈用写实的画法,还原了真实的劳动现场,讲清了水稻的前世今生。

 

1758763724698129.png

 

《盘中餐》里,农民在没有放干水的水田里犁地

 

阿甲认为,50年后《盘中餐》还有重读的价值。他半开玩笑地建议:要不要再画一个面粉的故事,做一个系列。于虹呈想了想,拒绝了。大概提议没能引起她的好奇心。

 

后来,于虹呈跑到云南买了一处房子,她的母亲住在云南,平时种种菜,过一种田园生活。说来也奇怪,老人在老家湖南时,身体经常会出现各种毛病,但一到云南全好了。

 

阿甲想说的是,艺术创作有时是一种体验,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她选择了这样一种生活方式。

 

2013年,元阳梯田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块偏远之地,旅游业日益兴隆。当地的自然景观、生活方式随之变化。幸运的是,一些农耕场景在《盘中餐》里保留下来。

 

1758763771241100.png

 

画家在《盘中餐》里,加入了许多跟动物和孩子有关的场景

 

阿甲关注弱势群体,在《原创图画书阅读与精品》里收录了《躲猫猫大王》《老街的童话》。和《盘中餐》一样,这两本图画书也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生活的面貌。

 

《躲猫猫大王》取材于作家张晓玲的短篇故事《小勇》。小勇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孩子,不具备正常的智力水平。爷爷去世了,小勇没有放声大哭,而是低头坐在床边。

 

他连哭都不会。

 

后来,小勇父亲来村里,打算带走小勇。他躲了起来,整个村子都在找他。在小伙伴的呼唤下,小勇从油菜花地里走出来。小勇离开前,孩子们朝他大喊:小勇,你是躲猫猫大王!

 

张晓玲在后记里写,对于小勇,她很怕有人用优越而怜悯的眼光看他。在当年的躲猫猫游戏里,小勇懵懂的快乐来自他没有被区别对待,没有被高级的怜悯包围

 

画家潘坚去南通一代取景,画下一个典型的江苏中部的乡村景色。一开始我以为是牛皮纸。牛皮纸画不出这种效果。阿甲专门去问潘坚,得知她用的是一种咖啡色的水粉纸。

 

阿甲指着第79页,小勇坐在床边的插图说:你看,他的脸处理得很细致,但是头发是毛躁躁的。如果所有细节都画清晰,读者可能不知道该看哪了。这和写作是一个道理。

 

1758763814939326.png

 

《躲猫猫大王》里,爷爷去世时,小勇没有哭出来

 

总的来说,我很强调本土叙事。阿甲说,他选这本图画书,首先是因为故事好,图文叙事程度高,同时有一定示范性和代表性。作家和画家的创作延续了一种文图叙事风格。

 

《老街的童话》最初以图像小说的形式问市,后被改编成4册图画书,定名为《鱼儿》《虫儿》《信》《画儿》。阿甲觉得,有点像是一部四个单元的动画大片被改编成四集连续剧。

 

书里,聂峻讲述了腿部残疾的女孩鱼儿和爷爷在北京胡同里的生活。在聂峻的童年,他住的大杂院里就有一位残疾女孩。女孩的妈妈带她上街买小杂货,却故意与她拉开一段距离。

 

胡同里,不懂事的孩子常常捉弄女孩,试图激怒她。后来,聂峻才明白,那位母亲在训练女儿的生存能力。生活里有很多不公平,但聂峻更愿意在故事里展现和平。

 

聂峻想表达的主题是,用善良与理解去和解。他认为,人们并没有刻意怜悯鱼儿,也没有优待鱼儿,他们对她一视同仁。这样的相处让鱼儿心情愉快,心里也变得阳光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老街的童话》初版于2016年在国内推出,该书外文版获2019年艾斯纳奖提名。这是美国重要的漫画大奖,相当于漫画界的奥斯卡奖

 

初版上市时,阿甲不知道有这本书。他是在找资料的时候,在国外一家杂志《绽放》上发现了一篇聂峻的专访。这是加拿大一家著名的儿童康复医院专为病童及其家庭准备的杂志。

 

讲到这里,阿甲连说:你想想看,我们真的有点汗颜。我们(对弱势群体)关照得太少。

 

1758763841461563.png

 

《老街的童话》里,鱼儿坐三轮车出门

 

《绽放》杂志问聂峻,鱼儿为什么从没自己坐轮椅出门?她有时拄拐杖,有时坐小推车或三轮车。他解释,在老北京胡同坐轮椅不方便,大门的门槛高,还有很多石阶,也没有电梯。

 

反过来想,我们的公共设施对残障群体照顾不周。这确实是要认认真真想的一件事。阿甲大学学的法律,崇拜马克思,熟读卡夫卡的《审判》,他有一种纯粹的理想主义热忱。

 

阿甲在《原创图画书阅读与精品》里收录了不少现实主义题材的图画书。上文提到的《翼娃子》也在此列。他还觉不够,这类图画书出得不多。只要可圈可点,他都愿意选进来。

 

 

07

河水漫过脚背

《乌龟一家去远行》在出版前打磨了很久。阿甲曾作为第一批热心读者,提过一些建议。在早期版本里,乌龟宝宝没有名字。后来,在正式出版的书里,它有了名字壳壳

 

加名字是阿甲的提议。没有名字,这个角色是没有灵魂的,孩子会找不到一种联结。阿甲看过的童书里,绝大多数主角都有名字,比如田鼠阿佛。没名字的主角很少。

 

《乌龟一家去远行》的全部画面由布料和针线制成。插画家张宁主要采用了贴布绣,穿插了剪布绣的手法,前者像常见的拼贴画,后者像剪纸,美术效果则像版画。

 

这些布料来自不同材质,有棉、麻、丝和少量化学纤维,使用了蜡染、扎染和夹染工艺,其中有不少是张宁染的。使用最多的是蓝印花布,乌龟爸爸的大花贝壳就是用它缝制的。

 

1758763861955886.png

 

《乌龟一家去远行》里,乌龟一家三口

 

据阿甲了解,张宁从小对布艺感兴趣,五六岁就跟着大人学绣花。她大学主修化学工程专业,毕业后做了10年炼油设计,后因兴趣转入美术编辑行业,加深了对民间美术的热爱。

 

据张宁自述,故事灵感来自她儿时印象深刻的故事《小马过河》。张宁借乌龟爸爸之口说:大海有多远,只有去过了才知道啊。她想,遇事总要亲自去试试才知道。

 

阿甲把《乌龟一家去远行》收进书里,但它也有商榷之处。比如,故事设定里乌龟主要在陆上爬行,但到海里却有类似海龟的习性。从科普角度来讲,两者的游水方式不同。

 

梳理原创图画书时,白冰提议书名用阅读与精品,不似彭懿在梳理世界图画书时用的阅读与经典,大家都很赞同。关于刻意回避经典的概念,阿甲也很认同,他的想法是:我们都是在路上。

 

阿甲一直与图画书创作者同行。例如,《两个天才》的创作历经漫长的11年,它尚在雏形时,阿甲就读过。他惊叹于夫妻两人的创造力。

 

有人认为摄影图画书不在图画书之列。但我觉得,他做的尝试我们应该看到。阿甲把《山溪歌唱》选了进来。在创作图画书之前,彭懿就已经是幻想小说家、摄影师兼旅行家。

 

2015年,阿甲去采访彭懿,正赶上他要去东南亚旅行。彭懿写过摄影散文,阿甲建议他做成图画书。阿甲带着点儿开玩笑的语气说,通常文字作者和绘者各拿5%版税,如果做摄影图画书,他能拿10%

 

后来,彭懿出了一系列摄影图画书,《寻找鲁冰花》《巴夭人的孩子》《驯鹿人的孩子》。为了拍下《山溪歌唱》里溪流的四季变化,彭懿2年里先后入山6次。

 

1758763884362317.png

 

《山溪歌唱》里,彭懿如实地记录下它的春夏秋冬

 

事实上,摄影图画书早就是一个品类。在《童年的力量》里,阿甲写到作家克罗斯丝碧·邦索尔按厄苏拉的安排,在1960~1968年为已故的匈牙利裔女摄影家拍摄的动物图片配文。

 

其中,《请来看看猫》入选当年《纽约时报》年度十佳插画童书,这本书到今天还在版。

 

据说,画家王祖民耗时5年绘制图画书《六十六头牛》。为了做样章草图,王祖民剪了66头牛、66间楼、66棵垂柳、66篓油。每头牛、每间楼都不同。他知道小朋友会去数。

 

王祖民把剪纸堆在一起讲故事,发现画面有点乱——不好看,没有眼前一亮的冲击。经过漫长摸索后,王祖民和编辑意外发现,最初画的分镜草图最接近理想效果。

 

《六十六头牛》本就是一个荒诞童话。一阵狂风吹飞了牛、吹倒了楼、吹折了杨柳,吹翻了油。王祖民借鉴狂草的画法,用充满律动感的插图呈现童谣黄粱一梦的虚无。

 

图片17.png

 

《六十六头牛》里,牛在风中翻滚

 

我们做童书,最大的问题是太正经了,特别严肃,特别有神圣的责任感,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教坏小朋友。阿甲觉得,小朋友没那容易被教坏,松弛一些,效果可能更好

 

对王祖民来说,创作《六十六头牛》的过程有些妙手偶得的意味。实际上,对于画功深厚的画家来说,有时草稿比成稿更有价值。在插画领域,早有先例。

 

画家郁蓉曾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攻读插画专业。学院设立了昆汀·布莱克奖,每年颁奖一次,奖金1000英镑,特别奖励在线条画方面出挑的学生。

 

郁蓉投稿参赛时,还搞不清楚昆汀是谁。她拿着草稿找导师,她想如果被认可,她就继续画下去。导师看到草稿很激动,告诉她不要继续画下去,这幅作品已经完成了。

 

就这样,这幅只上一点色的线条画斩获一等奖,由昆汀亲自颁奖。第二年,郁蓉继续参赛,又投了画稿。昆汀告诉她,出于鼓励更多学生的目的,这次的奖不能颁给她。

 

昆汀·布莱克也是如此。他大学毕业后,做过一段时间文学教师,业余时间去艺术学院进修。他的绘画写实能力、视觉记忆力很强,到了不用实物写生就能精确呈现细节的地步。

 

有一次,一位与他合作的美术编辑感慨说,总感觉他的线稿要比成稿好些。一语点醒梦中人,昆汀·布莱克便刻意打磨草稿阶段自由放松的状态,逐渐奠定其标志性风格。

 

这是阿甲想说的,一幅画的完成与否跟艺术上的成与不成是两个概念。他想,这或许也是艺术无法完全被AI替代的一个重要原因。

 

百年世界图画书历史如一条地下暗流,在阿甲心里轰鸣。地表之上,阿甲和原创图画书创作们站在一处,度过了一段欢欣岁月。此时,原创图画书的河水,同时漫过他们的脚背。

 

 

08

超越自我

最近,有朋友想做一个关于图画书的主题展,请阿甲推荐10位代表人物。阿甲认为有7人是不用讨论的,应该大家都同意的——蔡皋、朱成梁、王祖民、周翔、于大武、熊亮、九儿。

 

《原创图画书阅读与精品》收录的第三本图画书就是蔡皋的《宝儿》。它的初版《荒园狐精》于1991年出版,采用了装帧考究的精装本,只印了1000册。

 

1758763930693486.png

 

2008版《宝儿》内页更接近常规图画书的版式

 

阿甲猜测:估计大部分用作赠书。当时国内图画书市场和读者还没做好准备。”1993年,《荒园狐精》获第14届布拉迪斯拉发国际插画双年展金苹果奖。

 

这是中国插画师首次获此殊荣。当时,很多中国人不敢相信,甚至有人怀疑:如此高水准的插画,会不会是日本人创作的?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蔡皋在图画书创作上先知先觉。

 

七人里九儿年纪最小。在第62届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上,2025“卓越大师·中国奖项颁给了九儿。去年,也就是首届卓越大师·中国称号颁给了蔡皋、周翔、朱成梁。

 

1758763967114332.png

 

九儿绘制的《鄂伦春的熊》,体现了鄂伦春人与大自然的相处

 

阿甲说,九儿的作品面向丰富,她有插画,有无字书《纽扣士兵》,还有从个人成长故事里幻化出的《我的家》,都是很高级的作品。她是一个很能构建共识的创作者。

 

九儿早期有十几年从事雕塑设计,2012年转型为绘本作家,是首位入选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的中国女画家。虽然她在创作绘本上起步较晚,但从实力上是够的

 

剩下3个名额让阿甲犹豫很久。在海外发展代表里,阿甲推荐了杨志成、郁蓉、郭婧。他在《原创图画书阅读与精品》收录了郁蓉绘制的《云朵一样的八哥》《烟》。

 

《烟》的作者是曹文轩,《云朵一样的八哥》的作者是白冰,不过后者源于郁蓉的亲身经历。她爱养鸟,养鸟的方式很特殊,她在家不关鸟笼子,她家的鸟可以在屋子里飞来飞去。

 

郁蓉去英国读书前,把鸟送到爸爸家。不久后,有朋友在路上捡到一只迷路的幼鸟,送去了郁蓉家。郁蓉开始养这只八哥。然而,出国的日期将近,她必须把鸟托付出去。

 

如果直接放生,被驯养过的八哥很难在野外存活。但如果送到朋友家,这只鸟势必会被养在笼子里。郁蓉犹豫再三,决定把八哥送到红山森林动物园,那里的鸟儿不会被关在笼子里。

 

一两年后,郁蓉去动物园看望八哥,发现它过得并不好——羽毛不整,被别的鸟欺负得狼狈。郁蓉明白了,她的八哥已经适应与人打交道,反而不适应与同类交往。对此,她一直很难过。

 

1758763987664735.png

 

八哥在小红山野生动物园

 

《云朵一样的八哥》的画稿,最初是郁蓉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毕业作品。8年后,郁蓉带着画稿回国寻求合作。她写的文稿较为私人,不大适合作为儿童图画书的文本。

 

时任接力社总编辑的白冰执笔,重新撰文,这就是《云朵一样的八哥》的当前文本。因为故事创意仍属于郁蓉,白冰以笔名谷力署名,也含鼓励之意。

 

阿甲没把郁蓉列入七人里,因为她只有处女作《爱米丽亚小鹅的一天》是自写自画,其余的图画书都是与人合作。阿甲觉着,在构建故事上,郁蓉需要自己来讲自己的故事

 

有时候,我们需要自己去讲故事。阿甲提到了《辫子》。黑眯用了铜版画,这种工艺复杂、耗时,充满偶然性。用艺术家的话来说:偶尔得到老天的眷顾才能获得预期效果。

 

如果效果不好,黑眯要重新刻版,从头来过。阿甲从书里读到她甚至有点怕太快把故事讲完,好像有把某些东西交给老天去处理的意味。这是黑眯不得不讲的故事。

 

同时,创作者不要一味重复自己。这是阿甲发邮件祝贺郭婧Oasis出版的重要原因。当然,她的Flamingo也保持着高水准。但阿甲看到Oasis时感到震撼,她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自己。

 

有时候,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不仅仅是跟别人比,更重要的是跟他自己比阿甲继续说,别人超越不了你,因为你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不要总是去创作弱于自己的作品

 

这也是阿甲赞赏九儿的原因。她不断在超越自己,到了《我的家》又超越了自我。这很让人佩服。阿甲说:只有自己才能打败自己,只有自己才能超越自己,这点很重要。

 

 

09

答案

我问阿甲,图画书给他带来哪些启示?他不太想用启示这个词,“‘启示有点太高大上了。他用了关联这个词,它要和我的生活有关,我在找这本书跟我的连接点。

 

他随手翻到了《妈妈,买绿豆!》,这本书让他想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生活,也让他想起带女儿去买菜的情景。好像我们都成了一个Outsider,看到了寻常生活里有趣的那一面。

 

1758764072670931.png

 

《妈妈,买绿豆!》里,孩子和妈妈在杂货店买东西

 

如果没有看《等待》,他不会去想,一个家庭迎接新生儿时猫有什么感受。高佩聪笔下的小猫一直在画框外,它总是不能入框。虽然看不到猫的表情,但它的背影透露着孤独。

 

1758764091304105.png

 

《等待》里,猫猫一直在画框外

 

他把《麻雀》当做一个环保故事来读,又和童年、集体观念相关。他漫开来想,人们总是觉得为了获得幸福要付出多少努力,但有时候幸福正是不做疯狂的事,不要做太多努力。

 

如果不是为了给女儿找图画书读,阿甲不会读这么多图画书。他的生命里原本没有这样的东西。儿时,他像大多数学生一样读一些小说,受过一些文学训练,但审美训练几乎没有。

 

阿甲记得,他上高中时有位语文老师只会说粤语,连普通话都说不标准。他在课上讲到《荷塘月色》,会说起自己第一次看芭蕾舞的经历,如痴如醉。他在教学生如何去读文学作品。

 

有一些语文老师能做到这件事,但很少有老师能带学生做艺术训练。审美需要欣赏大量艺术作品,还要有人告诉你,怎样从中读出个中趣味。我们的审美教育是欠缺的。阿甲说。

 

我这个年龄段的人,很多是从带孩子读图画书,从零开始学(艺术审美)的,我也是。阿甲想起4岁的女儿画画。她想到什么就画什么,画什么都可以兴高采烈,画完还讲给他听。

 

看到女儿的画,阿甲很感慨,他对女儿说:你已经画得比我一辈子都好了。

 

他真这么想。阿甲不会画画,但他小学美术考试经常拿90多分。他发现只要画得像就能拿高分,于是用各种方式去模仿。他拿到了高分,但不会画画了,一拿画笔就紧张。

 

阿甲边养孩子,边养心里那一方花土。泥土灰扑扑的,和新绽的花相比,泥土显得无足轻重。但只有土壤肥沃了,花才能开好。在图画书这件事上,阿甲花了很长时间在培育泥土上。

 

早年,阿甲和哥哥萝卜探长、熊亮和熊磊(这两对兄弟)和中央美院教师杨忠、北航教师庄庄、儿童阅读推广人王林一起组成五色土原创图画书研究中心和系列图书编委会。

 

那几年,五色土培养了一些本土原创图画书创作人才,也出了几本原创图画书。但阿甲觉得,五色土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培育土壤,带动了一小群人去接纳、理解、欣赏图画书。

 

如果没有愿意为图画书付费的消费者,那么出版社出了书卖不出去,画家、作家拿不到版税,就无法支撑艺术家们继续创作。阿甲很看重泥土,培育图画书的土壤是重要的。

 

培育土壤需要时间。阿甲提到,画家朱成梁生于1948年,朱老师那一代有不少创作者。在百年百部中国儿童图画书经典书系里,都能找到。但到了现在,还活跃的画家不多了。

 

有一些老艺术家退休了,或者换了行业。这就像在土壤肥沃前,一株花没坚持住,凋零了,没坚持到百花盛开时。虽然花园里花开了不少,但阿甲仍感叹,那些断掉的花很可惜。

 

在《原创图画书阅读与精品》里,阿甲大致选了三类书,一类是孩子一看就会立刻喜欢的书,比如《老鼠娶新娘》《子儿,吐吐》《我变成一只喷火龙》《米米说》《公主怎么挖鼻孔》《我用32个屁打败了睡魔怪》《跑跑镇》《章鱼先生》《嗨》。

 

还有一类书,适合大人和孩子一起读,做一些阅读活动,比如《什么猫都有用》《迷戏:秦淮河》《北京——中轴线上的城市》《我有友情要出租》。

 

还有一类图画书,最好有大人介入,介绍一些背景知识,孩子才能更好地理解,比如《辫子》《水哎》《苏丹的犀牛》《一颗子弹的飞行》《我很想念你》。三类书各占三分之一。

 

阿甲说,带孩子看书就像喂孩子吃饭,有一些是孩子爱吃的。哪怕顿顿只给这一样,孩子也吃得开心。但家长不会只给孩子爱吃的,还会从营养均衡的角度,给孩子配一些其他菜。

 

他带女儿读书也是如此。女儿曾经喜爱《白雪皇后》,每晚都让他读,一读就是3年,书都翻烂了。他说:今天可以接着读《白雪皇后》,但前提是,爸爸还要给你读另外2本。

 

有一次,他给女儿读《温情的狮子》,书里的狮子哆哆去找妈妈,妈妈最后被杀死了。女儿听完哭得不行,她说:我不要读这本书,我恨透了它。她太喜欢书里的狗妈妈。

 

阿甲答应女儿,不再读这本了。后来,她上了四年级,两人重读《温情的狮子》,女儿说:这个故事真好看。阿甲总结:只是,她当下接受不了,时间不对。但你都得试一试。

 

采访最后,我问阿甲一个问题——如何成为阿甲?他是学法律的,以一个外行人的身份,逐渐成为专家。他说可能最重要的,我还是对自己比较诚实,我想做一件事就去做。

 

这一点还蛮重要的。阿甲提到了几位图画书创作者,他观察,这些人都是很真诚地做图画书,而且是打心眼里要把它做下去。那么,他最终就能做下去。他说。如果为了一些别的,顺便做点图画书,(这种情况)往往很难长期坚持。

 

阿甲说:最终你会发现,你走在这条路上,而且还有点小小的成就,是因为你真的还挺喜欢做这件事,然后你也是诚实的。不管怎么着,就做下去了。有点偏执,有点执念,你才能做下去。

 

关于如何成为阿甲?,阿甲的答案是:真诚。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