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总目标中指出:“乐于探索,勤于思考,初步掌握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辩证地思考问题,有理有据、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新课标强调了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重要性,小学生正处于心智发展的阶段,因此我们应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笔者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寓言单元教学为例来谈。
寓言故事之所以受到学生的喜爱,除了故事短小,重要的一点在于故事中反面形象的荒谬可笑。比如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寓言单元《守株待兔》中的农夫,会为了等兔子而放弃耕种;《南辕北辙》中的车夫一意孤行,认为马好、车夫好、盘缠多,往北走也能到达楚国;《鹿角和鹿腿》中的鹿因为自己外表美丽而居高自傲,差一点影响了自己的逃生等等。这些可笑荒谬的情节往往会让学生初读课文时就印象深刻。但是,倘若我们的教学只是停留在交流阅读的感受上,那就错过了宝贵的“思维”资源。
他们为什么这么可笑?细细品读可以发现,这些虚构的人物都有着自己的一套荒谬的逻辑。正是这些逻辑错误引发了他们可笑的行为。比如《南辕北辙》中去楚国的人的逻辑:好马、好车夫、盘缠多可以确保到达楚国。这些我都有了,所以我一定能到楚国。其实,好马、好车夫、盘缠多只是到达楚国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错把这些当成了充分条件,所推断的结论“一定能到楚国”就错了。《陶罐和铁罐》中铁罐的逻辑:不会碎的东西可以永远存在。我不会碎,所以我可以永远在这里。因此,它看不起陶罐,几次三番地奚落陶罐。殊不知,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会被氧化,甚至消失。铁罐所犯的错误就是把变化的看成一成不变的,把一时的优势看成不变的优势。从逻辑上来说,这是没有辩证地看待问题。本单元中的“北风”“鹿”等都是“辩证逻辑”出了问题。弄清楚这些,“可笑”就不再只是浅层次阅读后的直观感受了。
当然,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这些“笑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比如:农夫和一般人对待这件事有哪些不一样?学生会利用一般人的思维去看待这件事,从而发现,一般人捡到兔子后会很高兴,但是接下去该干什么还是会干什么;一般人也可能会期待第二天或者今后还会有兔子来撞树桩,经常在干农活的时候看一眼,但不会放弃自己的庄稼不管。通过这一对比,学生就可以发现,农夫的可笑就在于把这偶然发生的事当成了必然规律。兔子撞树的事是不会天天发生的,但人是要天天劳动和吃饭的。做出这样的傻事,难怪被天下人笑话。
在课堂上还原故事中反面角色的荒谬逻辑,让学生看到别人的错误,分析问题,训练的是学生正确的思维。
寓言故事追求的是虚构的真实,其目的在于说理,希望通过这种小故事劝诫他人。比如,《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五蠹》,韩非子发现韩王治理国家的办法比较老套,其他国家都在变,可是韩国没什么变化,国力越来越弱,就用这个故事劝韩王不要墨守成规,要懂得变通。《南辕北辙》的故事出自《战国策•魏策》,其背景是魏王想称霸七雄,经常攻打其他国家,却没有好好治理自己的国家。大臣季梁就用这个故事劝诫魏王。那么,我们可以利用故事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其劝诫世人的哲理,为寓意的习得做好铺垫。
比如,在教学《守株待兔》时,我们可以通过编写剧本的形式还原情境:
时间:2300多年前
地点:韩国宫廷
人物:韩王、韩非子
韩非子:“大王,臣前段时间听到宋国一件有趣的事,我讲给您听吧。”
韩王:“哦,你且说来听听。”
韩非子:“”韩王:“呵呵,果然好笑。”
韩非子:“大王,宋人守株待兔,兔不可复得。治理国家也是一样。”
韩王:“嗯,说得有理。”
学生利用文本语言创作剧本,想象2300多年前韩非子劝诫韩王的情形,懂得了治理国家也不能“守株待兔”。紧接着,教师进一步引导,对于治理国家来说,这“株”和“兔”分别指什么?通过讨论,学生就会发现,韩非子希望韩王不要守着自己的国家什么都不干,这样国家是得不到发展的。
将守株待兔的主体替换内容,便能获得新的意思。这就是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同样,将这个道理进一步类推,学生还能明晰:做事情不能光等着,什么都不干,否则便会一无所获。在推理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培养了学习语文的能力,更是学会了一种推理的方法,并能将所学方法在生活中进行迁移运用。这就等于在学校教育与现实世界中架构了一座桥梁,实现了深度学习,共同指向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素养,教会学生像专家一样思考,而不只是教专家结论。
同样,现代寓言的情境也可以还原,让学生通过类比推理揭示寓意。比如,寓言《鹿角和鹿腿》中,鹿说:“两只美丽的鹿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我们可以先从故事中找出关键句“两只美丽的鹿角不一定有用,四条难看的腿不一定没用”,再进一步类比推理发现“美丽的东西不一定有用,难看的东西不一定没用”。
从寓言故事中找到揭示寓意的关键句,建立起判断,然后经过类比推理,最后进行归纳,这样从故事情境中一步步联系、迁移、推演到对世界、对自身的观察中去,学生的思维便可以得到成长。
《南辕北辙》的故事在战国时期的人看来,方向反了,到楚国去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在当下的学生看来,地球是圆的,这种说法就不一定正确。因此,读寓言故事,我们还要让学生立足自己的生活,在自己的情境中去读懂它的道理。每个学生的生活阅历不同,审美观念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或许也会不同。教学中,我们不能标签式地给学生一种道理的灌输,这样会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式,只安于接受现成的结论,不愿意进行复杂的思考。倘若这样的话,思考就很难深入,学习就很难深度开展,守着过去的结论,认为这是理所当然。未来人才的创新又将从何谈起呢?
所以,在寓言的教学中,我们还需要再往前推进一步,让学生立足自己的生活,用自己的方式来梳理属于自己的观点。比如,在教学《池子与河流》一课时,读懂了作者的观点、池子的观点、河流的观点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观点。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与已有的经验,表达出了各自的观点。有的学生说:“我支持河流的观点。只有像河流一样努力,才能活出自己的价值。而像池子一样,只是虚度年华,不能活出生命的真谛。”有的学生说:“我的观点是,我们既要有安闲的生活,也要有勤劳的生活。两种生活方式结合一下,才能让自己活得更精彩。”
尽管学生的观点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是,这种让学生立足生活、大胆思考、重树观点的做法却更深层地训练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因为批判性思维意味着进行多角度的思考,也代表了创新以及自主独立的思考,是学生从低阶思维走向高阶思维的关键。因此让学生在理解寓言故事寓意的基础上要敢于质疑,并依据事实及逻辑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谓观点的好坏,学生只要能够用上批判性思维来学习,这必将为其未来的学习提供更大的动力。
来源:《阅读与成才》
作者:王玮(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语文教研员)
编辑、审校:赵敏
图文来源:书香中国公众号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