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安徒生奖是青少年儿童图书领域的最高国际奖项之一。该奖项由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每两年颁发一次,颁发给对儿童和青少年文学做出重要而持久贡献的作家和插画家,旨在表彰终身成就。2016年,曹文轩获得国际安徒生奖作家奖,是全球首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作家。




2024国际安徒生奖插画家奖


西德尼· 史密斯的作品连续五年获选《纽约时报》年度最佳童书。《等爸爸回家》《大大的城市,小小的你》分别获得英国也是英语世界最权威的绘本奖项之一凯凯特·格林纳威2018、2021金奖。他极简诗意的视觉语言、传递的克制而丰富的情感以及对生活的真诚和善意形成了他鲜明的特色,可以说,近几年他出版的每一本绘本都值得收藏。
西德尼用他擅长的毛笔线条,透明水彩、水分和水墨和这几种媒材的特性画面上的线条、形状、光彩、色彩、肌理表现主人公如河水般翻滚变化的内心世界。故事一开始,男孩描述自己无法顺利发出声音的状态时,画家先后用窗子上的倒影和在玻璃上的线条,把男孩的脸和松树、乌鸦及月亮重叠在一起,既表现发音时的纠结,同时也表现出他内心的纠结。这本书最华彩的地方是对河流的描绘。爸爸搂着他,将他说话的状态比喻成跌宕起伏的河水。这一刻他重新认识了自己,画家用一个跨页表达男孩的体悟。在这段体悟之前,画家画了一小段翻腾的河水,图画上的水分,颜料分离又重聚,变化多端,与左页平静的河水形成对比,呈现河流的不同形态,这个近乎抽象的画面已经暗示男孩与河水的相似之处。“之后,西德尼·史密斯用逆光特写男孩的脸,画出他灵光乍现的霎那。他的脸从中间被分开,变为左右拉开的大跨页,引导读者进入男孩的内心。经过灵魂洗礼之后,只见河水波光粼粼,阳光在前方洒落,男孩迎着光,走进宽阔的河里。这个走进河里的,是男孩重新认识的自己,而河水也是他重新认识的,然后,他伸出手臂,往前游去,与河水融为一体。”
“我让颜料和不同材料碰撞,看看会产生什么样连带反应,材料之间怎么合作。这个过程就像这本书主题的比喻。这些材料很自然地,很美地创造了它们自己的小河。不用刻意地控制,自然而然就会出现。”西德尼·史密斯说。在这本书中,他的视觉语言非常自由,但他传递的情感却依然克制又丰富。他希望,用外在世界画出男孩的心理,通过人类存在的共性,与所有年龄段的人对话。
《路边花》是西德尼·史密斯从加拿大偏远的哈利法克斯搬到多伦多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他的成名作。当时,他的女友,后来的妻子到多伦多瑞尔森大学读硕士,他作为陪读搬往多伦多。之前他曾就读于哈利法克斯艺术学校学习后现代或者概念艺术,绘画学的不多,学了雕塑、声音艺术、视频艺术、摄影等,之后靠着给媒体画插画和在咖啡馆打零工生活。他在杂志上的一幅作品引起了格朗伍德出版社的天才编辑希拉·巴里的关注—— 在他搬往多伦多前一周收到了希拉·巴里的一封邮件,邀请他为出版社画插图。
《路边花》的文字基础是诗人乔纳诺·罗森的一首诗,西德尼很喜欢这样极简的合作,这让他的画更有想象和创作的空间。“有了这个空间,画家可以给故事增加层次,改变它,并通过多层次的揭示创造一个更有活力的故事,这吸引和挑战读者,最终带来更有价值的体验”。当时,西德尼刚从小镇来到多伦多,对城市非常好奇,天天像孩子一样打量城市,这给了他无数的灵感。最后在希拉·巴里的引导下,乔纳诺去掉了文字,《路边花》成了一本无字书。这给了西德尼一个非常好的展示的机会。就这样,《路边花》文字作者“不着一字”,西德尼尽得风流。
《路边花》描述了一个好奇的小女孩跟着爸爸在离家不远的街区的一场散步。 这个前半部是黑白的,只有小女孩的帽衫是红色的,这抹红色夹在人流中,跳跃在街道旁、水果摊边、嘈杂的马路上、人行天桥上、公园里,那么小只、轻盈、单纯,又那么富有活力,她看见什么都好奇,总能发现那些小小的诗意,石缝的蒲公英,斜坡上的雏菊,桥身上的铃兰,公园树杈的倒影,逝去的小鸟,长椅上晒着太阳睡觉的男人,路边的小狗,她都要去打打招呼握握手,顺手把采到的野花给她们留下一二。回到家中,和妈妈一个大大的拥抱,回到后院,哥哥正蹲在地上看蜗牛,弟弟坐在婴儿车上晒太阳,最后鬓角上别着野花小姑娘仰望着天空的飞鸟沉浸在诗意的春天里。可以说,这本绘本可以看见插画者眼中的日常生活的诗意和美感。正如这本书的封底所写“所到之处皆有美”。
点击查看西德尼·史密斯专文:这个男人,他的绘本每本都值得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