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松:小小阅读,改变世界
发布时间:2023-06-25
浏览量:135

伍松:小小阅读,改变世界

心和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知名儿童阅读推广人

《小小阅读,改变世界》的思想,伍松最早于2014年分享,2015年先后补充和在多处演讲。2021年在远川教育的阅读指导师活动中,又做了进一步更新。

01

很高兴今天有这个机会,在天立学校跟各位老师分享《阅读如何改变家庭,改变世界》。

我上中学时,特别不喜欢历史课,尤其不喜欢近代史和现代史。我想我和在座的各位一样,我们希望看到国家强大,但是我们学历史的时候,会看到中国古时候非常强大,然后越到近现代,就越来越落后。我就一直在想为什么古代的中国那么强盛,而鸦片战争之后,会落后西方那么多。

等我走上工作岗位后,我重新拾起历史书,去琢磨历史事件,然后又重新问自己“为什么古代的中国那么强盛,而鸦片战争之后,会落后西方那么多”。我想,现在,这个问题已经找到答案了。我是从阅读的这个角度去找到答案的,如果你不相信我的答案,那么就请跟着我来回顾一下人类的阅读历史。

02

去年和前年有一本书特别畅销,叫做《人类简史》,它的作家是以色列的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这本书里面,赫拉利提出了一个非常鲜明的观点:在过去50万年的时间里,我们的祖先与其他动物发生了很多竞争,但是最后,赢得生存竞争胜利的是我们的祖先。为什么最后是智人胜利,赫拉利解释说,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智人拥有讲故事的能力”。

讲故事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人类打不过大型动物,但是人类会讲故事,而狮子老虎这样的猛兽是不能讲故事的,它们在捕猎的时候,最多可以给同伴一个信号。但是,那些都不是讲故事。

讲故事必须是把此时此刻完全不存在的事情,告诉你的同伴,可以讲十年以前的事情,十年以后可能发生的事情,也可以猜测另外一个部落此时此刻在做什么样的事情。人类正是有了这种讲故事的能力,使得人类无论是跟其他的动物竞争,还是跟其他种类的人去竞争,都拥有了非常巨大的优势。

这种讲故事的能力从50万年以前,一直伴随人类到现在。

我们会发现,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妈妈就会给孩子讲故事,不管他是否能听懂。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讲故事”的这种方式是存在我们的基因里的:在几十万年以前,劳作之后,大家回到部落,都会围坐在篝火旁,讲故事,听故事,通过这种方式去传承部落的文化和传统。

1688438485394964.png

03

讲了好几十万年的故事之后,人类有了一项了不起的发明:文字。

我常常假设说,如果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文字出现,那么孔子的言论思想,我们至今都没有机会了解到。所幸的是,文字发明了。当然,文字发明不是在孔子的年代,是在更早的时候。

大概在七八千年以前,最早的文字就在尼罗河畔出现了。人类最早的象形文字是古埃及的文字;大约过了一千多年,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地区又出现了第二种人类早期的文字——楔形文字;大概又过了两千多年,在中国的黄河流域及长江流域,开始出现了中国的象形文字。

文字出现以后,那些了不起的思想,文明的成果,就可以把它记录下来,不管是一千年还是一万年以后,这些文字都在,不管你生活在哪个年代,你都可以接触到这些思想,这些文化。

1688438515321160.png

04

但是,文字刚发明的时候,它起到的作用还没有那么大,因为还缺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就是记录文字的载体。刚开始,这种载体非常稀有。以中国为例,汉字刚开始的时候,记录在甲骨上面,那么请你想一下,一个龟甲、一个兽骨上面能刻几个文字呢?今天所讲的绘本故事,可能一个甲骨都记录不完整。所以,甲骨上面只能记录非常简单的事情,而且只能用于非常少的人。

再往后,有人把文字刻出来,铸造在青铜鼎上,或者其他的器具上面。但是这种器具只有上层阶级才能看到。所以,刚开始发明文字的时候,大部分的人是看不到的。

那么,要拉近一般人和文字的距离,就需要书的出现。书可以用比较低的成本,将更多的文字呈现在上面。以中国为例,最早的书是什么呢?是竹简。德国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人类历史上有过一个轴心时代,在这个时代,西方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一大批伟大的思想家;在中国,出现了孔子、老子、墨子和庄子等一大批东方的伟大先哲。

为什么会在那个时期出现轴心时代呢?是因为最早的图书开始出现了。中国为什么会有诸子百家,有百家争鸣,是因为开始有人把他们的思想用竹简记录下来,这些记录了文字的竹简,可以传递给更多的人阅读,然后就出现了思想之间的碰撞,更多的人开始去阅读。在西方也是一样。

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的开始,我认为得益于书籍的出现,但是,那个时候的书籍并没有普及,只有少数人才能接触到书籍。这个少数人少到什么程度呢?根据我个人的估算,应该是在1%—2%之间,其他人依然没有机会成为一个有阅读能力的人。我在这里提到的有阅读能力的人,不是简单的识字,而是指追寻文字意义的能力。我认为,在长达2000多年的时间里,全世界不超过2%的人可以被称为有阅读能力的人。这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书太贵了。虽然已经有了书,有了竹简,但是,书还是太贵。

举两个例子:《圣经》和《史记》,《圣经》动用了四个抄写的人,用了三年的时间,宰杀了大概300头羊(也有人说是小牛),才完成书籍的制作。这样的一本书,普通人是不能拥有的。而《史记》这本书,是司马迁用毛笔在竹简上写出来的,根据考古证明,《史记》这本书是有52万字,一个竹简大概能写20几个字,所以它需要多少竹简呢?大概是一万九千个竹简。司马迁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写出来的这本书。他当时写了两本,一本要交给皇帝,还有一本私藏在自己家里。因为他担心皇帝一看他写的《史记》,不高兴了,自己几十年的心血就白费了。这样写就的一本书,不是一般人可以接触到,可以阅读的。


1688438545963001.png

05

后来,又发生了两件很重要的事情,一是造纸,二是活字印刷术。

在东汉时期,蔡伦开始造纸,逐渐地,中国人不再把文字写在竹简上,而是写在纸上。到隋唐时期,造纸术开始普及。

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有两个人是非常重要的:毕升和古登堡。毕升的活字印刷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被拿来使用,非常遗憾。古登堡大概是在公元1460年前后,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西方的文字是字母,所以活字印刷只需要20-30个字母就可以了,它的排版很简单。古登堡使用铅铸造活字,它的排版和印刷是半自动的:它的动力是水,那个时候,欧洲的印刷作坊都建在水的旁边,然后用水流的动力带动印刷机。古登堡使用活字印刷术印刷的第一本书是《圣经》。

1688438573550078.jpg


在古登堡之前,整个西方处在黑暗的中世纪时期,在这个世纪,整个天主教会垄断了西欧的文化普及,那个时期大部分的人都是虔诚的基督徒,他们需要阅读《圣经》,而《圣经》太贵了,所以,绝大多数欧洲人要去信教,就会听教会的神父讲解《圣经》。

在讲解的过程中,开始出现了权力的垄断。讲解《圣经》其实是一种权力,这种权力可以有多大呢?在古登堡之前,中世纪的天主教腐败到什么程度呢?他们会跟那些有钱人或没钱人说:你身上的罪过,只有购买我们教会印刷的赎罪券,才可以得到洗刷。最有钱、最腐败的地方变成了教会,而普通的基督徒成为被剥削的对象。

在天主教的这些神父里面,也有一些充满正义感的人,其中有一个宗教改革非常有名的人——马丁路德。他认为所有人都有权利阅读《圣经》,而不是由神父垄断。所以他就在一个教堂的门口贴了一张大字报,去批判教会的腐败和不公的行为,呼吁大家直接阅读《圣经》,跟上帝对话。

但是,马丁路德做这样的事情,必须具备一个条件:每个家庭必须要有《圣经》这本书,否则,宗教改革是不可能的。而这个条件是由古登堡来实现的。

古登堡第一次印刷《圣经》就印刷了50多本。然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圣经》的印刷数量就达到了几千本,上万本。这个数字今天看起来没有什么,但是在古登堡发明活字印刷术之前,整个欧洲的《圣经》加起来不到3000本。

再到后来,更多的印刷作坊产生,更多的书籍进入千家万户。这些印刷的书籍,不仅有《圣经》,还有其他先哲的书籍。

大约在公元1600年-公元1900年之间,欧洲的家庭,特别是欧洲的中产阶级家庭里面,每天晚上会出现一种现象,就是亲子阅读。所以,亲子阅读大概是在古登堡发明活字印刷术之后开始盛行的。这样的一个阅读行为,直接催生了欧洲一系列的变革:启蒙运动、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科学革命、当然还有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都是因为图书开始进入普通的家庭,然后有很多人开始阅读。这时,有阅读能力的人口就突破了我之前说的1%-2%,上升到了10%—20%。

06


1688438615153295.jpg


人类文明的进步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推动力就是文明之间的碰撞和交流。在过去5000年到10000年之前,整个文明发展最快的是亚欧大陆,而非洲、澳大利亚和美洲文明的进步是非常缓慢的。这是因为亚欧大陆的碰撞和交流是最频繁的,这样的碰撞会催生出一种新的文明,它可以把自己本身的文明和文化不断地迭代。但是,非常遗憾的是,澳大利亚和美洲被海洋隔离,它们基本上是在一个非常封闭的区域;非洲被世界上最大的撒哈拉沙漠隔离(主要是南部非洲,北部非洲其实是在地中海那个文明圈里),它没有交流和碰撞,所以文明的进步非常缓慢。

文明的碰撞与交流,适用于一个国家和一个社会内部。只有当有阅读能力的人口达到一定的数量,这种互相的碰撞,互相的交流,才会促进社会的进步。

1688438645479787.jpg


这幅图展现的是欧洲工业时代的家庭共读习惯。我们现在去看欧洲拍得比较早的一些电影,里面经常会有一些场景:17、18世纪的人经常会拿着书,或者跟自己的孩子看书,或者大家一起听书。

阅读人口的数量会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欧洲的阅读人口急剧增加,有阅读能力的人之间有更多的交流和碰撞,所以,在文艺复兴之后,会出现那么多的科学家。牛顿曾说:我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所说的巨人的肩膀是指什么呢?是指在他之前的科学家的著作。

反观中国,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之后,没有普及使用,到了公元1860年左右,活字印刷术才由传教士从西方传入中国。传教士想要传教,便要把英文版、德文版的《圣经》翻译成中文,印刷成册,所以印刷对于传教士来说很重要。

曾有一位叫马里士的传教士突破了很多困难,在上海建造了一个印刷书籍的地方——墨海书馆,然后在中国开始印刷《圣经》,当然也印刷其他的书籍。

中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开始跟他学习,创办自己的出版机构。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商务印书馆。然后又有了一系列的民族的印刷产业,开始出版各种书籍。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一本杂志的出版,这本杂志是陈独秀、李大钊创办的《新青年》。

如果没有《新青年》这样的书籍传播革命思想,我们很难想象,革命思想如何在中国传播。很大程度上来说,革命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得益于活字印刷,得益于阅读的传播。

07

公元1500年前后,西方出现了阅读革命,但在中国没有,所以中国在公元1500年-公元1900年,落后于西方。虽然在此之前,中国的文明要比西方的文明稍微领先一点,但是在近现代,我们落后了。那么到今天这个局面,有没有改变呢?我必须在这里和大家简单的解释一下:

首先,我们中国缺了300年的亲子阅读,然后,中国有了自己的民族出版业之后,很不幸的是中国正好处在民国和军阀混战时期,所以整个国家和社会非常乱,没有机会让亲子阅读出现在普通人的家里。后来是抗日战争。到了建国之后,有条件普及阅读了,但是遇上了文化大革命,所以又耽误了亲子阅读在中国的普及。到了1979年,改革开放了,但非常遗憾的是电视机进入千家万户,所以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家庭晚上的时间大部分都是看电视,而不是像欧洲,在家里看书。大概在十年前,智能手机出现了,所以大多数中国家庭在下班后,都是在看手机,也没有亲子阅读。

1688438700584309.jpg


但是,也没有那么悲观,因为在15年前,中国出现了一批儿童阅读推广人,这些儿童阅读推广人有老师,有家长,也有社区的公益组织,他们开始不断地去推动儿童阅读,推动全民阅读,推动中国成为一个书香的国家。在过去15年里面,这些努力其实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一方面,我们今天面临很多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我们(包括心和公益基金会,远川教育,还有在座的校长和老师以及家长等)的努力,儿童阅读得到了重视。

如果你要问我20年,30年以后,阅读会怎么样呢?我不能给你一个悲观或乐观的答案,但它取决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

过去30多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得非常好,但是我们大部分的科学和技术都是在跟别人学,原创的东西其实非常少。那么在未来的30年里,我们能不能突破这个瓶颈,在我这个儿童阅读推广人看来,重点在于中国真正的“阅读人口”的数量能不能实现大幅度增长。而其中的关键在于,能不能有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家长,开始从自己的班级和家庭,推动越来越多阅读家庭、书香班级和书香学校的出现。

要知道500多年以前,在西方社会释放出惊人的创造力,从而催生了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科学革命等一系列变革的那场伟大的“阅读革命”,就是从家庭阅读和亲子阅读开始的。


2014年《小小阅读,改变世界》

上篇

(一)

世界文明在公元1500年之前一直是缓慢而渐进的发展,彼时中国与西方(或者西方与中国)的差距很小。

公元1500年之后,中国文明的发展和历史的进程仍延续了之前的脉络,甚至出现了盛极而衰的趋势。但西方文明则完全不同,出现了爆炸式的发展,从农业、工业、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全面超越中国,并将其他人类文明远远甩在了身后。

也因此,中国的近代史成为了闭关落后被动挨打的屈辱史。

这一切的背后原因,固然有很多,但最为至关重要的一点,竟然是因为“阅读”。

公元1500年之前,在阅读方面,由于图书是一种非常昂贵的奢侈品,大量的自由的阅读只能是极少数人的“专利”,无论在中国在西方,真正的阅读人口(能够通过阅读自我而学习和成长,而非简单的识字者)都不超过3%。但在德国人古登堡发明活字印刷机并迅速在欧洲普及之后,在西方,图书逐渐从奢侈品变成了平民化的东西,阅读人口的比例开始快速增加。

但中国直到清朝末期,才从西方引进铅活字印刷术,因此在阅读传统方面,中国与西方就有了近代400年的差距。

公元1500年之后,西方渐次出现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农业革命、工业革命…… 这些人类文明在近代的所有伟大变革,中国全部缺席。这背后的最重要的基础,是不断出版和印刷大量的古代经典和当时新创作的图书,大量的人口可以大量的自由的阅读,从而整体提升了西方民族的智识和创造力。

在这个阶段,由于大量图书的创作和出版(包括格林兄弟、安徒生为代表的一批人为儿童直接创作),西欧民族形成了家庭阅读和亲子阅读的传统,这以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

但中国从未出现家庭阅读和亲子阅读的传统,哪怕是在21世纪的今天。

所以,表面上看中国的落后是因为缺席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等一系列近代历史的伟大事件。但在我看来,中国最要命的缺席,乃是对公元1500年之后四五百年间的“阅读革命”的缺席。

由于对“阅读革命”的长时间缺席,使得由阅读革命引发的一系列运动、改革和革命,统统都没有机会在中国首先发端。

(二)

我们今天是否还有机会补上“阅读革命”这一课?

中国的教育和阅读,有着功利化的悠久传统。

独一无二的科举考试制度,虽然有其社会稳定、文官治国的积极价值,但就像硬币的两面一样,科举考试的负面影响也非常巨大。

古代的“读书人”最大的人生梦想就是考取功名,而不是和西方一样,为了探究人类、自然、宇宙的终极奥秘。因此,一旦科举中榜,功成名就,就从此不再学习和读书,而名落孙山者心灰意冷,就更不会去学习和读书了。

这个科举的坏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的高考(以及围绕高考的整个应试教育体制)。亿万学子们中小学阶段辛苦学习,最大的目标是就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然后呢?然后就不学习不读书了!学习的目的竟然最终是为了不学习,读书的目标竟然最终是为了不读书!

而西方的传统,从古希腊的先哲,到文艺复兴的巨匠,再到今天的西方学者科学家,都是为了兴趣而求学和做研究,而几乎没有功利的传统。

我们还把“上学”和“阅读(或读书)”两个概念搅到一起,社会上常常“读书无用论”沉滓泛起,其实说的都是“上学无用”。

许多成功人士都没有从大学甚至中学毕业,这只能证明上学可能是无用的,但不能证明阅读或读书无用。

事实上,如果上学的代价是剥夺学生大量的自由的阅读的时间、兴趣和能力,这样的上学当然是无用的!

比尔盖茨、乔布斯、李嘉诚、王永庆、松下幸之助等没有取得大学毕业证者,无一例外都是阅读的超级爱好者。

(三)

阅读是不能分为课内和课外的,阅读也不是语文的一部分。

阅读是整个基础教育的基础。

拥有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学生,才拥有学习各个学科都需要的基本素质,包括聆听能力、专注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 等等。

一个热爱阅读的孩子,我不能不能保证他一定学习成绩优秀;但一个不爱阅读的孩子,我可以保证他的学习成绩长远看一定好不了。

(四)

对于学校和校长和老师,以及孩子的家长来说,阅读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但要做阅读,又是非常简单的。

没有必要把阅读搞的非常复杂、非常技术化,好像非得有多高的水平才可以开展阅读,非得有多专业的水准才可以做阅读推广人。

阅读促进三要素:好的图书,好的阅读环境,好的阅读引导者。其中好的图书占有百分之七八十的权重。

提供丰富多彩的,优质有趣的图书给孩子,然后开卷有益,让孩子开始自由自在的读起来,这事就成了一大半。

不要苛求老师和家长先变成爱读书的人,根据阅读的黄金期理论,让一个人14岁以后才爱上阅读,才养成阅读习惯是极难的。

这也是为何我们都在做儿童阅读推广,却极少有人和机构做成人阅读推广的原因。

你做儿童阅读推广,本来是想借用黄金期的魔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结果还没开始,先要求老师和家长(这样的成年人)变成阅读者,这是非常矛盾的,陷入了死循环。

我们不要要求老师和家长必须先变成阅读者,只要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真的有爱,真的相信阅读的好处,真的愿意坚守真教育的理想,他们都可以提供好的图书和好的环境,创造条件让孩子去阅读。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相信儿童。

也要相信那些虽然无法再真正爱上阅读,但是真心爱孩子、真心懂得和理解阅读对儿童的重要价值、并且愿意为此不断努力(除了强迫自己变成爱阅读的人)的老师和家长。

老师和家长虽很难成为阅读的榜样,但一定不要成为妨碍阅读的负面榜样。

(五)

阅读改变世界——也许很难,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先改变自己,从自己做起,从自己的家庭做起,从自己的班级做起。

我对所有的老师都有一个希望,全中国所有的教师一定都可以做儿童阅读。

有部分教师限于应试教育的束缚,限于现有教育体制的压力,虽然觉得我说的都很对,100%赞同,但他们坦率地说自己做不到。

我对此都非常理解,我不要求你马上在班级和学校开展阅读,但我希望你首先诚实面对自己,诚实面对自己的孩子,从自己的家庭开始,与自己的孩子开始亲子阅读。

你先把阅读这样的好事用在自己家里,一段时间之后,你可以自己再决定,是不是在班级也开始?

要知道,公元1500年之后那场发生在西方的伟大的“阅读革命”,就是从家庭阅读和亲子阅读开始的。

【注1】真正的阅读人口:指那些能够通过阅读实现自我而学习和成长,乃至能够终身学习的人,而非简单的识字者。甚至许多读过私塾的人都不算真正的阅读人口(我小时候见过几个这样的老年亲戚)。据我推算,公元1500年之前,任何国家的阅读人口都不可能达到3%。

【注2】毕昇的活字印刷(泥活字)术的发明虽然早于古登堡的活字印刷机(金属活字),但由于缺陷太多,仅仅是纸上谈兵,从未真正被印刷作坊在大量印刷中使用,更谈不上普及了。具体的原因和细节,请各位自行百度,我就不科普了。


下篇

2014年最后一天的《小小阅读,改变世界》一文,虽然不是成型的文章,只是比较详细的演讲提纲,还是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其中,亲近母语“点灯人教育”一个微信号的转载就有6000多人阅读。所以,在2015年的开端,我想借着这个题目,再补充四点内容。

这些补充都不是我的原创,只是一些摘要,却让我极有感触,所以也希望与大家分享。

(一)

以下段落转帖自:《阅读是一辈子的事》http://baby.sina.com.cn/edu/12/1506/2012-06-15/1247207570.shtml

如果说,阅读对于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提高体现在每一个人身上,那么对于整个国家的价值,正如《朗读手册》的作者吉姆·崔利斯所言:

如果一个国家阅读得不够多,那么它就懂得不够多。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曾描述过这种危险:“在文明世界中,如果一个国家想要在无知的同时得到自由,这种期盼以前没有实现过,以后也永远不会实现。

早期阅读是儿童成为成功阅读者的基础,同时也是儿童成为终身学习者的开端。当我们关注阅读素材中具体知识的吸收与理解,关注好词、好句对作文的价值时,北美早期阅读关注的却是其他方面的一些能力

  1.观察力。儿童早期阅读的素材都是从图画书开始的。图画书最大的价值就是画面。尤其是对于没有开始认字的孩子,拿过来一本书首先吸引他们的是画面。观察画面成为亲子阅读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发现画面中的细节、体会画面中的情感、理解画面中作者的逻辑思维方式以及通过画面判断推理得到阅读者自己的结论。这些都是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的。观察力是阅读者最基本的能力,也是想象力、创造力的基础。自从我在博客中介绍那套Little Critter系列书之后,它马上成为图书馆中最受欢迎的系列之一,原因就是这套书让从来没有读过英文书的孩子们也喜欢,因为孩子们都愿意去找里面藏着的小青蛙、小老鼠、小蜘蛛,找过之后看图画也能完全体会书中人物的那种情感。

  2.想象力和创造力。一个好的阅读者并不仅仅局限于作者的思维和角度,而是能够依据一个线索,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提出属于自己的想象。这一点,是最需要保护和挖掘的。所以在书中得到了多少具体的知识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能引发孩子的思考,甚至因为一本书而让孩子拥有创造的冲动。这一点,北美的儿童作家们有很多尝试,很多书有非常新奇的方式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

  3.动手能力。在最初的认知发展中,触摸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所以出版机构提供了很多可触摸的书(图2~图4)。此外,还经常有社区活动给孩子们提供动手的机会。而日常的童书中,也会有各种各样的Activity Book。比如看到一本书中讲Rainbow(彩虹),书后面就会附上一个小道具,并且有详细的指导,让孩子用这个道具去做一个能看见的彩虹。

  4.逻辑思维能力。北美基础教育非常重视语言表达能力与人际沟通能力的训练,重视用语言来表达思维,以思维来提高语言。所以一本书中孩子记住了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阅读过程中扩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图画书看似简单,但是里面有很深的逻辑性。一本本书读下来,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分析、判断、推理都在一张张看似无关的画面中得到连接。

  5.独立思考能力。这是北美最重视的一个能力,也是开放式阅读要培养的一个重要能力。阅读中观察、分析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理解事物的前因后果。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形成自己的判断,这是独立思考能力的基础。美国教育的目标是从学前班(Kindergarten)开始到小学三年级学会阅读(Learn To Read),然后从四年级开始用阅读能力来更好地学习学科知识(Read To Learn)。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各种不同类型的Project(课题)要完成。所谓Project就是几个人一个小组共同完成一个项目,大家分工之后,每个人围绕着自己的任务去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最后形成本课题所需要的自己的结论。这个能力从小学开始就和阅读能力一同培养。

  6.审美能力。在优秀绘本中长大的孩子,对美有独到的见解和体会。这种能力靠的是潜移默化。审美能力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7.持续学习能力。培养终身学习者是北美教育的一个目标。如何能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阅读是最有效的方式。

  除此以外,阅读更能够给人带来正确的价值观。从一两岁孩子的读物开始,就有各种各样的爱、责任、信念、勇气、团结合作的话题;而对于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困扰以及正确导向,也都通过故事把正确的理念和导向传递给孩子。这种精神力量对于人的成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所谓人文素养,就是由这些综合的能力所构成。  

(二)

以下段落转帖自:《李希贵: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http://zqb.cyol.com/html/2012-06/18/nw.D110000zgqnb_20120618_1-12.htm

他在山东高密四中任教时,有一年,高一新扩建的两个班没有语文老师,“当同学们感到实在太枯燥的时候,老师就把他们放到阅览室里去读书,或者把图书馆的书借到教室里来。”学生们依靠自学,就这样过了一个学期。让语文学科的老师们感到惊讶又尴尬的是:这两个班的语文期末考试成绩,并不比其他班级差,在阅读题目和写作上的表现,比其他平行班还要略胜一筹。

李希贵说,这件事情使得他们开始思考:我们语文老师到底在干什么?我们在课堂上付出的那些汗水和努力到底能起什么作用?

(伍松注1:其实,我们的公益伙伴蒲公英儿童图书馆的创始人——杜可名老师也有类似的经历,当年,师大刚刚毕业,毫无所谓教学经验的她去一所中学教语文,只不过就是少讲甚至不讲教材,让学生大量阅读经典图书,结果班级的语文成绩就很快超过了其他那些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而山东潍坊的韩兴娥老师所实践的“课内海量阅读”,更是仅仅用两个星期就上完一学期所有的教材,其余的语文课时间便全部用来做海量阅读,不但明显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成绩,更使孩子们拥有积极的自信和强大的潜力,为小学之后的学习打下异常牢固的基础。

伍松注2:类似这样的案例其实不少,这些例子也说明了,即便是是用来应付应试教育,现有的被广大老师们习以为常甚至奉为法宝的那些教学经验,也不是最经济有效的。)

让语文老师们尴尬的事情还包括李希贵在山东潍坊工作期间所做的一次小规模问卷调查,他请41名学生回答:在中学的语文学习中,对你帮助最大的是什么?答案五花八门,如“自己登上讲台讲了一节语文课”、“当校刊的编辑”、“积累了300首宋词,看完了《家》、《春》、《秋》”等。“但是在所有的答案里边,没有一个提到是因为老师教得好。”李希贵说。

让语文老师们尴尬的事情总是发生。1996年,李希贵让刚上初中一年级的儿子和初中四年级的侄女,参加了高三上学期的语文期末考试,他们分别获得了82分与85分的成绩,而高三年级(含两个复读班)的平均分是84.5分。李希贵至今还保存着那两份试卷。

后来,他又让儿子在初三的时候参加了一次高考,语文成绩是122分。

他们取得这些令人惊讶的分数,不是语文老师的功劳,而应归功于阅读。“他们自己的阅读涵养、积累和感悟,提高了他们的语文成绩。”李希贵说。这两个孩子在他的指点下,阅读了大量适合他们年龄、年级的图书,“我书架的书在不断地减少,他们书架上的书在不断地增加,当他们买的书不能满足需求的时候,就把我的书也偷偷地拿到他们的书架上,有些还写上了他们的名字”。

(伍松注:语文老师为何一定要显得有功劳?正是因为你太想有功劳了,多年以后你会发现自己所教的学生没有几个认你的“功劳”,他们不恨你误人子弟就不错了。儿童才是教育的本位,当语文老师把儿童摆在教育的中心,自己勇于退居二线时,这时候你的“功劳”反而就体现出来了。)

李希贵让读初一的儿子写下“你最喜欢的10本书及其理由”。儿子给出的答案是:《纸牌的秘密》——以引人入胜的童话式故事将人引入最原始的哲学思考;《涅克维奇精选集》——宏大的叙事场面和难以抑制的爱国热情;《死水》——杰出学者在新诗发展中的一大贡献;《鹅掌女王烤肉店》——诙谐的文笔、美妙的谈吐和随处可见的讽刺;《伊豆的歌女》——细腻的叙述、缠绵的感情,让人产生一种奇妙的共鸣;《唐宋名家词选》——偏重大家而稍有遗珠之憾;《雍正王朝》——将复杂的官场揭露得一览无遗;《苏菲的世界》——很好的哲学启蒙书;《契诃夫精选集》——深刻的讽刺,特别是短篇小说;《戴高乐传》——略带感情地公正评价了伟人的一生。其中的《戴高乐传》,这个初一的小孩先后买了3个不同的版本,“比照着读,而且能找出同样一场战争,这本传记写得比较好,那本传记写得有问题”。

李希贵让儿子和侄女参加高三语文考试的结果是,统一了学校老师和家长们对语文教学的认识。1996年,这位山东高密一中的校长启动了语文教学的改革:把常规的语文课由每周6节,改成2节由老师在课堂上讲授教材,4节由学生进入阅览室自主阅读。为此,高密一中专门建了一栋能同时容纳1600人的“自修楼”。这场改革带来的效果是:学生们的语文成绩在潍坊市遥遥领先,而且带动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伍松注:人家是马上面临高考压力的高中,都可以把6节语文课中的4节改成自主阅读,你们这些小学语文老师,为何不敢把8节语文课中的3节拿出来,改成自主阅读课?你说人家李希贵不懂教育?别人都从高密一中的校长升任潍坊市教育局长,再到教育部任职,后又辞职就任了北京十一学校的校长,成为教育改革的标杆人物!)

李希贵说,由此我们感觉到,语文学科的基础就是阅读,如果没有阅读作为基础的话,孩子们的其他能力是很难得到提升的。他相信,阅读的力量能够影响孩子终身。

(伍松注:李希贵把阅读说小了,阅读不仅仅是语文的基础,更是整个基础教育的基础。详见:http://xinpingstory.blog.163.com/blog/static/1049497852014113110243493/


(三)

以下段落转帖自:《帮帮她,病重的“小书房”创始人漪然!》http://www.wtoutiao.com/a/1127623.html

(伍松注1:用“传奇”来形容漪然、张海迪们的学习和成长,是容易的,但却忽略了更重要的事实:藉由阅读的自我教育在大多方面其实都好过现有的学校教育和应试教育。我想这一定是支撑漪然倾其生命去做亲子阅读的最重要的动力。向漪然和她的“小书房”亲子阅读事业致敬!

伍松注2:在众多爱心人士的努力下,漪然已转入南京一家三甲医院的无菌病房,漪然坚持表示“我在静候手术,暂不需要募捐”。感谢每一位关心她的人。)

漪然的成长是一个传奇。

漪然三岁半,因为摔跤导致脊椎受伤,脐下二指以下完全失去感觉,后来就再也没能自己站起来。门诊医生诊断为格林巴氏综合征,住院医生诊断为横贯性脊髓炎,神经科诊断为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漪然没上过一天学,比漪然小2岁的弟弟是漪然的启蒙老师,每天放学后把当天学的内容教给姐姐。掌握了汉语拼音之后,漪然很快学会了查字典、阅读,这为漪然的世界打开了一扇风景无边的窗口。

漪然14岁开始写作,发表在各类儿童文学期刊上,18岁那年,她将自己的第一本儿童散文诗集《四季短笛》翻译成英文发表,被美国密西根州一家小学老师作为教材授课。

靠看书、看电视,漪然还自学了英语、法语、日语,甚至学习荷兰语这样的小语种。37岁的漪然曾翻译了《不一样的卡梅拉》、《月亮的味道》等经典童书。保加利亚童话大师恩维称她为“来自大洋彼岸的天使”。

她已出版的绘本《星球故事》,故事和绘画都是自己创意完成,堪称文质兼美的佳作,2009年中国原创图画书大赛参赛绘本《一定要捂住》图画出自她的手笔。

2004年,漪然创办了亲子阅读公益网站“小书房”,是中国最早、目前影响最大的亲子阅读网站。今天,小书房拥有数百万经典儿童图书、上万会员,线下阅读推广站遍布21个城市,志愿者近千人…… 小书房在孩子们和家长们的心中播撒下一颗爱书的种子,越来越多的阅读种子发芽开花,越来越多的家长们了解亲子阅读、快乐阅读的重要和方法,孩子们都能享受亲子阅读、快乐阅读的温暖和愉悦。

漪然每天十二三个小时面对电脑,以至于脊柱变形反弓。长期瘫痪使得她尾椎部位生了褥疮。妈妈心疼她,劝她不要太拼,她说:“我总得做点有意义的事,才不枉到世上走一遭。”

(四)

以下段落转帖自:《第二届阅读改变中国专题》http://www1.qjmy.cn/hd2015/ydgbzg/

(伍松注:我已推荐漪然的“小书房”成为参选今年“阅读改变中国”的年度阅读推广机构。欢迎各位公益伙伴和师友推荐和自荐参选“年度点灯人、年度书香校园、年度阅读推广机构”,谢谢!)

2015年,中国教育新闻网、亲近母语公益、新教育基金会、春桃慈善基金会和心平公益基金会联合发起第二届 “阅读改变中国”年度评选活动,设立年度点灯人、年度书香校园、年度阅读推广机构三个奖项,将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儿童阅读推广成绩卓著的优秀教师、儿童阅读推广人、学校和致力于儿童阅读推广的机构。

“阅读改变中国”年度评选结果将在2015年4月,第十一届中国儿童阅读论坛暨亲近母语教育研讨会开幕式上公布。中国教育新闻网等媒体将全程跟踪报道本次评选,并刊发获奖个人与书香校园、阅读推广机构的实践经历。

—— end ——



图文来源:伍松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