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室”打造:如何提升阅读的牵引力
发布时间:2022-08-12
浏览量:134

资讯来源:参考网

关键词:绘本 教室


在阅读习惯培养的路上,有这样一个群体特别让老师伤脑筋。自主阅读课上,面对丰富多彩的书籍,他们始终提不起兴趣,有的翻翻这本,看看那本,最后坐在一边自顾自地玩玩具或画图画;有的甚至连翻都不翻,直接把书放在一边,就和其他同学讲起了悄悄话……面对这个特殊群体,“阅读教室”究竟该如何提升牵引力呢?下面就让我们来走进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家纺城小学“阅读教室”打造团队的例会现场,去听一听他们的困惑与思考,并联系他们的相关实践,去寻求对这一问题的解答。

地点: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家纺城小学

主持人:瞿卫华(副校长)


瞿卫华:又到“阅读教室”例会时间,今天,我们交流的话题是“‘阅读教室打造:如何提升阅读的牵引力”。什么是“阅读牵引力”?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将儿童引导到阅读中并助其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力量。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相信大家都有了不同的做法。下面就聽听大家的交流吧!

陈雄鸣:我班上有个孩子叫兰兰,她阅读兴趣不是很大,午读时只是蜻蜓点水式的,翻过就算。我找到她,单独跟她聊天:“你觉得昨天读的《青铜葵花》哪里写得特别好?”她支支吾吾,我又启发:“你能不能把文章开始几页上描写芦苇的地方找出来?”她点了点头,随后将描写芦苇的语段找出来。我告诉她这是环境描写,并请她第二天做优句摘抄汇报,她欣然同意。晚上,我与其家长联系,对其摘抄做了进一步指导。第二天,她竟然将那段话背了出来,同学的掌声给她带来了信心。之后隔三差五,我都会请兰兰上台做阅读汇报。现在来看效果不错,她的阅读兴趣正在逐步提高。孩子需要鼓励和肯定。

瞿卫华:陈老师介绍的案例告诉我们,加强阅读个体的辅导,并让其享受到成功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吴碧滢:对阅读个体加强辅导,我采用的方法是“问题导读”。我班上也有一位阅读基础薄弱的学生,她对读课外书都提不起兴趣来。每周阅读的讨论时间,我总会和大家一起讨论一些问题。为了激发她的阅读兴趣,我就把“备问题”的权利交给了她。读《夏洛的网》时,我对她说:“你认为,这本书我们可以讨论什么问题呢?”她既惊讶又疑惑,我说:“麻烦你先看下书,然后替我出几个问题吧,谢谢啊!”一天后,她就用小纸条给我递上了问题,我一看,乖乖,竟然罗列了十个问题呢。阅读课上,我把她出的问题投影到白板上,大大地表扬了她一番……就这样,她被我“骗”着读了一本又一本书。如今两个学期下来,她成为了我的阅读课“助教”。

徐威力:豪豪的父母是在这边打工的,工作很忙,平时都是由奶奶照顾他的生活。八十多岁的老人了,目不识丁,还经常利用上学和放学路上的时间带着孙子捡垃圾,无形中影响了孙子学习上的信心和自尊心。这孩子每天上学身上都是脏兮兮的,同学们都对他敬而远之,那他的学习更不用说了,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考直接交了白卷,平时对阅读更是毫无兴趣。那么怎样培养他阅读的兴趣呢?和陈老师、吴老师的做法一样,我也是特别“关照”他。在阅读课上,我每次都特地让他来读一小段。刚开始,他只能在我的鼓励下读小半句话,但是我给了他充分的肯定;后来,他渐渐地能完整读一句话了,同样,我也给了他充分的肯定。就这样,我抓住一切机会对他在阅读方面恰当的引导、点拨、释疑、解惑,他感受到了我对他真诚的关心,慢慢地爱上了阅读,爱上了语文。他的自信在一点点找回,现在的他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捧上一本书津津有味地品味,然后和同学、老师一起分享阅读的感悟和乐趣。

瞿卫华:阅读基础薄弱的个体,并不是说他们不喜欢阅读,而是他们还没有能够品尝到阅读的乐趣,真的是需要阅读辅导者用十二分的耐心,用“特别的爱”去“牵引”他们。

徐  胜:通过一段时间的打造,我们五(5)班已经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班上的鹏鹏同学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得尚可,而阅读效率一直徘徊不前。在与家长交流后,觉得可以尝试听读的方法。我把“喜马拉雅”App介绍给家长,一周下来,很多家长都感到极其欣慰,来告诉我:“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听,娃儿的兴趣大增。”第一周属于尝试,有了良好的开端,我开始有计划地布置任务。我帮鹏鹏同学选定的任务是《呼兰河传》,当听读了三章后,我打开《呼兰河传》的插图,问他:“从图上你可以感觉到小说描述了怎样的氛围?”鹏鹏有了听读的体验,对小说内容熟悉了,就脱口而出:“荒凉!”我点头表示赞许,并且给他留了新的任务:“小说的开头和结尾反复写到荒凉,是哪些原因使主人公感到荒凉?这是你下一步要从听读中感悟的。”就这样,我以问题与情境结合,多次反复,并进行了螺旋式上升,让鹏鹏同学在听读中有效提高了阅读水平。这样一来,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蔡亚男:我很赞同当阅读兴趣还没有形成时,“听读”先行的办法。我班上有一个叫悠悠的孩子,她知识储备不足,阅读速度慢,对任何类型的课外书都积极性不高,大多时候都是捧着一本书,假装阅读却总不见翻页。班级共读《青铜葵花》时,我借鉴了徐老师的做法,给她推荐了“喜马拉雅”,建议她吃早饭时、睡觉前都可以听。她妈妈告诉我,悠悠回家可积极了,一有时间就在听故事,弟弟妹妹也能跟着一起听。可喜的是,在班里阅读分享会上,她也举起了小手,她还悄悄来问我,听完书是不是也可以在“阅读成长竹”上贴书名?当听到我肯定的回答后,她显得异常开心。

瞿卫华:确实,“听读”可以使一些还没有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先迷恋上“文字”与“故事”。

顾秀莲:我觉得这部分孩子阅读有困难,很大原因是不能全身心投入,缺少专注力,没有耐心。孩子都喜欢游戏,在阅读中加入丰富的游戏,可以让他们在放松状态下完成阅读。在读绘本《爱抱怨先生》时,我让学生尝试把自己当成“爱抱怨先生”,去想象这个人物的语言、动作。看到高山,孩子就会吐槽:“山太高,太难爬,挡住我的路了,真烦人!”吃饭时,孩子就会抱怨:“胡萝卜真难吃!”后来孩子想象各种不同的环境,抱怨越来越多。当游戏结束的时候,孩子们长叹一口气,说:“好累啊,终于结束了,爱抱怨真不好!”有的学生还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我们不能每天都抱怨,要开开心心地过每一天!让孩子代入角色,从自己的体验出发,与绘本产生了更直接的联系,获得了更真实的体验。

俞婷婷:在阅读实践中,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也会玩一些游戏,不过,我玩的游戏是“找词语”。学前阶段,学生基本没有什么阅读基础,基本没有多少词语储备,所以,一年级小朋友拿到绘本的时候,当他们看到那么多不认识的字词,就会产生害怕的心理。怎么办呢?我采用的办法是“找词语”,即哪些字词已经认识了,请到书中去找一找。找到了,可以写到黑板上,带领我们认识这些“老朋友”。在实践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还将自己平时认识的字词给找出来了。在班级交流的时候,我重重地表扬了这些学生,鼓励大家都努力向他们学习,多识字,多读书。这项游戏玩了一个学期,学生的识字量明显上升,大部分学生阅读绘本基本上没有问题了。

瞿卫华: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阅读推动也要从天性出发。当然,这中间最难的还是需要寻找到合适的游戏项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找到学生阅读的促动点。

顾天一:我班上的念念同学显得与众不同,当其他同学们欢欣鼓舞地投入到“阅读教室”的怀抱里,他则任外界波翻浪涌,我自岿然不动。借来的书,不看;小组阅读活动,不参加……我明白,他基础太过薄弱,其他同学争相阅读的书籍对他而言和天书无异,没有乐趣,何来喜爱?

一次阅读交流时,念念在我的强制要求下拿出了他的珍藏——漫画书《斗破苍穹》。同学们哄堂大笑。他红着脸小声说了句:“好看。”但只爱看漫画,可不是一个好现象。课后我便和念念小组的成员们商量了一下,就用漫画来帮助念念融入集体,爱上阅读。我去图书馆借来了青少版的《三国演义》,交给念念一个新的任务:负责担任组里的“小漫画家”,和小组里的同学一起读“三国”,将书中的武器画出来。男孩子对于武器军事类有着天然的热爱,在小组同学的帮助下,他艰难地读完了整本书,在画紙上绘上了他想象中的三国英雄使用的武器。青龙偃月刀、方天画戟等等,念念用绘画的方式连接了阅读与他自己,从一言不发到磕磕巴巴地发言交流,他渐渐融入了小组之中。在阅读交流课上,念念所在的小组以别具匠心的“三国武器谱”向同学们讲述了他们眼中的三国英雄,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用小漫画的方式,念念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慢慢地前进着,将一个个鲜明的人物、生动的情节记录于笔端。他也终于爱上了阅读,开始大量阅读积累了。我想,如果无法推动云朵时,或许我们可以换种方式——以清风拂之。

瞿卫华:顾老师的做法是抓住了念念的兴趣点。我觉得要培养这部分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采用活动推动的方式。我采用的方法是举行“班级浏览节”。怎么做的呢?就是将教室的课桌摆成“U”字型,然后将班级“漂读台”里面的书全部搬出来,放在课桌上,就像书展一样。我有意观察了一个平时不喜欢阅读的学生,他先是在教室里东跑西撞,我正担心他会继续下去的时候,他突然在一套绘本《聊斋》旁停了下来,然后开始一本一本地看,一直到“浏览节”结束。我感觉,要想将这些还没有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裹挟进去,让他们自主寻找自己喜欢的阅读内容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宋  燕:和瞿老师一样,我也打了“喜欢牌”,不过,我同时采用了“架梯子”的方式,让学生的阅读层次不断地爬高。班上有个小女生乐乐,每到午读时间,就躲在书后打一会儿瞌睡。经过了解后我发现,乐乐并不喜欢家长给她购买的那些课外书籍,也不喜欢老师推荐给大家借阅的共读书籍。知道了原因后,再一次借书时,我就带上了她,让她自己去挑选一些喜爱的书籍。但这些书籍得暂时放在我身边保管,换取这些书的条件也很简单,午读时间不打瞌睡可换取第一本,读完第一本并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所得,即可再换取第二本,读完三本并交流了自己的所得,即可评为本月的“阅读之星”。获得了“阅读之星”,让她在阅读中尝到了甜头,也渐渐开始对阅读有了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随着给她设置的阅读梯度越来越高,她也逐渐跟上了班级的大部队,从内心深处产生了阅读的主动性。

瞿卫华:听了大家围绕“如何提升阅读的牵引力”所展开的各项实践,我也收获良多。梳理下,我感觉有这样两个关键词:一是“智慧”,每位阅读基础薄弱的学生都有其各自的原因,我们需要找到原因并科学、合理地制定出相关的辅导方案,这需要我们实践“阅读教室”的教师们的智慧;二是“坚持”,每项做法,究竟怎样才能让它产生实效,最关键的就是边实践、边反思、边调整,因为任何方式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让每一位阅读基础薄弱的学生从不喜欢阅读到爱上阅读,无一不浸透着“阅读教室”教师们的辛勤与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