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文明上下5000年的历史里,有许多动人的、有意义的故事。其中,有许多是有文字记载的,也有一些是口口相传的神话和传说。
如何让孩子在小时候就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并且对本民族的文化产生好奇心,并且不拘泥于简单的历史年代事件的了解,而是真正的感兴趣的阅读。今天这20本书,将会为你打开新的思路。
它们不仅介绍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变迁,还将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文化:诗词、书法、绘画、服饰、日常生活等,与现代相结合,用孩子读得懂的语言讲给他们听。
阅读这些书,就像埋下了一粒种子,而这颗种子可能包含着来自过去的历史和文化,帮助孩子更加了解、亲近自己国家的历史,知道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成为怎样一个人。



《敦煌:中国历史地理绘本》
苏小芮 著/绘
中信出版集团
适读年龄:中年级
这是一本讲述敦煌历史变迁、呈现敦煌文化形成过程的绘本,故事假托一块有几十万年寿命的小石头的讲述,化入一个当代女孩璐璐的梦中。
故事从敦煌雅丹地貌形成年代说起,一直讲述到当下,其中侧重于开始与西域交流的汉代,开始在鸣沙山建立洞窟的东晋,绘制壁画与塑像盛行的南北朝到唐代,重新发现敦煌的清末,直到重点保护与开展研究的当代。

作者很好地将对敦煌文化的讲述融入到历史线索中,一块见多识广的小石头串起整个故事,最后由女孩再带回到小学课堂中。这样的讲述很好地拉近了与小读者之间的距离,而书中所呈现的敦煌壁画故事(如《九色鹿》)和关于敦煌的故事,一定能引发他们浓厚的兴趣,吸引他们有一天如璐璐那样踏上赴敦煌的寻梦之旅。
《丝路寻蝶》
[法]伊莎贝尔·辛姆莱尔 著/绘
赵佼佼 译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适读年龄:低年级
一位年轻的昆虫学家,为了寻找心中的“蝴蝶公主”,踏上了丝绸之路。这是一段为梦想而探寻的历程,但在这一科学发现之旅中,昆虫学家走向了更广阔的天空:“沙漠绿洲”吐鲁番、“人间胜境”喀纳斯、“丝路古城”喀什……沿途邂逅了奇物美景,永生难忘的人。

这是一本在视觉上能给人留下极其深刻印象的作品,以蝴蝶的发现为线索,热烈地展现了别样斑斓的新疆风貌,将科学探索的精神、大自然的壮美与人文情怀无缝地糅为一体。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长卷之一, 描写了北宋末年宋徽宗在位时期的首都——汴京上河两岸的繁华景象。汴京是世界上中古时代最繁华的城市,这座城市商铺林立,有着千年前的二十四小时店和世界上最早的外卖小哥。但空旷的城门和长满杂树杂草的城墙,也预言了二十几年后这座城市和这个国家的灭亡,令人唏嘘。
更有价值的是,成书于元末明初的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描写的就是这个时期的故事,与《清明上河图》相对照,既趣味横生,也感慨万千。

《汴京的一天》向读者详细解读了《清明上河图》最引人注目的情节和人物。由于这幅画的人物数以千计,所以本书的解读无法穷尽,但对于读者来说,有抛砖引玉的作用,就像一位穿越时空的向导,带领大家游览千年前的世界大都会一样。
本书可以和同为长卷的《菜市 夜市》一起对照阅读,两书表现的都是街市,一古一今,相映成趣。老师和家长可以借此引导孩子关注自己身边的生活,到家门附近的街市去游览、观察、记录和写生。
《菜市 夜市》是一套书。但严格来说,它其实是两幅画,类似《清明上河图》那样的长卷,将台湾一条街巷形成的市场尽收眼底,并且一幅表现的是白天的“菜市”,一幅表现的是傍晚的“夜市”。









读这本书之前,谁能想到小小的蚊子,竟能折腾出两百万年的历史!这本科普画册用一种新奇的视角来观察人类的历史,从人类与蚊子的相处方式来呈现文明发展史的一个侧面,同时也在呈现相关的卫生与健康知识,其中蚊子与传染病的研究历程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而青蒿素治疗疟疾的贡献也颇令中国人骄傲。

这本娓娓道来、轻松风趣的小书,从看似很小的一个点延伸到对人类战争、公共卫生、城市建设等大议题的呈现,对于小读者开拓视野颇有裨益。
《作物起源》
该书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精美的手绘图,为孩子们展示了60多种日常农作物的起源和传播。从常见的粮食作物如大米、小米、小麦到水果如苹果、桃子、菠萝、柑橘,再到蔬菜如菠菜、卷心菜、西红柿、茄子以及经济作物如花生、芝麻、大豆、向日葵等,书中详细介绍了这些作物的历史和特点。

通过阅读《作物起源》,孩子们不仅能够了解农作物的来历和传播途径,还能深入了解我们的文明发展历程。
这本书将带领孩子们重新审视我们日常生活中视作理所当然的作物,以新的眼光发现这个世界的不同寻常之处,是一本不容错过的少儿科普读物。
希望这份书单能够帮助孩子打开一扇新的窗户,去窥见“历史”的星辰大海。

图文来源:爱阅公益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