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刷新认知的大自然奇迹,让你爱上生命的每一面
发布时间:2024-05-22
浏览量:85



当我们说起物种多样化时,我们的脑海里会闪现出很多动植物的名字。

有的可可爱爱,有的奇形怪状;有的地上跑,有的在水里游;有的吃荤,有的吃素,还有的吃阳光……对它们的了解越多,我们的思维就越宽阔,对世界的认识也越丰富。而这些“知道”带来的快乐,还会成为我们热爱生命的巨大动力。

如果有可能,真想给曾经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种生命,都做一份专属的传记。


《比恐龙还老:神奇的海绵动物》


拿起《比恐龙还老:神奇的海绵动物》,我有些困惑:“为什么要特地给海绵出一本书呀?”

合上书,又觉得真有必要为它出书。

因为它是少有的远远超出我们人类时间象限的生物,比很多虚构故事中的幻想生物,还要神奇!

它不但在空间维度,也在时间维度,拓展了我们对生命的理解。


它诞生自6亿年前,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就适应了数亿年环境的变迁。

它的生理特征、生活习性、生存技能,都和我们熟悉的动物们大不相同同。


它可以自行繁殖,从身上掰下的一小块,能长成新的海绵。

它也可以有性繁殖,它有雌有雄,还有的雌雄同体。
它靠“喝水”呼吸,能过滤水中的病原体,还能分泌防御性物质,避免被微生物和藻类侵害。

它没长脑子,但不妨碍它好吃好喝,巧妙地躲避天敌
……

对了,看完它,我才知道,我们厨房里那种带着绿色垫子的清洁用海绵,是人工的,天然海绵不长那样,吸水力也更强。



《蜜蜂》


蜜蜂虽然不像海绵那样老,但和我们人类相比,还是“老得多”,大约诞生自1亿多年前。

有学者认为,如果世上没有蜜蜂,我们人类也很难生存。所以,《蜜蜂》没有只讲生物,它还讲了和蜜蜂有关的人类的历史、艺术、文化和信仰。


蜜蜂的生活让人类深受启发,它们六边形的“房子”是让我们赞叹的建造奇迹,给设计师带来源源不断的灵感。

它们分工有序又紧密团结的组织形态,更让我们钦佩不已。拿破仑曾把蜜蜂作为国家的象征,希望能打造一个“蜜蜂王国一样”的国家——

“拿破仑登上王位不久,波旁王朝的装饰图案在法国的各种旗帜、公章、政府大楼上都随之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拿破仑的小蜜蜂。”


当我们从不同领域出发,认识小小的蜜蜂,就会看到一度忽略的事物间的联系。

你能想到吗?不同地区的蜜蜂,性格也不大一样。

非洲的蜜蜂就更凶悍一些。

因为在非洲,人们摧毁蜂窝获取蜂蜜的历史更悠久,从一次次家园被毁的灾难中存活下来的蜜蜂也更加骁勇善战。


我们可以像《蜜蜂》这样,尽可能多地在不同领域里去寻找事物的“故事线索”,好比寻找世界的彩蛋。一来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它们,二来也能让我们慢慢摆脱多年来学校教育让我们养成的用学科限制认知的思维习惯。


《树木》

关联推荐


《蜜蜂》的作者,还特地为《树木》做了传记。在写“树”的故事时,他同样打破了学科界限,同时从植物学、历史、文化、艺术、生活等诸多角度来写树。而《树木》也和《蜜蜂》一样,有着超级精美的巨幅插画。


《当一只鸟是什么感觉》


“闭上你的眼睛。张开双臂,想象它们是一对宽大、华丽的翅膀。想象你正在高空中翱翔……你就是为蓝天而生的。因为你变成了一只鸟。”


当你想了解某种动物时,有时需要想象自己变成了这种动物,用它的感受去了解它的生活。因为动物们的感知、生活方式,往往和人类的截然不同。

如果你变成黑背钟鹊,那你每天早上起来,都要和同伴们来一场大合唱;
如果你变成信天翁,那你可能要在海面上飞翔数千千米,寻找食物;
而如果你变成斑尾塍鹬,那你每年都要进行长途旅行,夏天在阿拉斯加。


《当一只鸟是什么感觉》为我们提供了“变成鸟”的契机, 如果你喜欢鸟,你大可以像这本书所演示的那样,先搜集一下你所好奇的鸟的信息,然后想象自己变成一只鸟,去体会鸟的感觉。

这种与动物感同身受的体验,将大大丰富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鲸鱼的世界》


体验完鸟的生活,再体验一下鲸的生活吧!

翻开《鲸鱼的世界》,你可以一口气进入17种鲸的世界。


“如果潜入波涛之下,你就会发现,海洋是被阳光照亮的。无论是在水面上,还是在水底,鲸鱼的视力范围都不算广。它们向下潜得越深,光线就越暗,同时其黑色瞳孔会变得更大,以使尽可能多的光线进入眼睛。等沉到约200米深的水底时,因为太暗,鲸鱼就什么都看不到了。幸运的是,它们能够通过其他方法探索海底世界。”

所有的鲸都注定要在幽深的水下度过一生。

哪怕是最大的蓝鲸,在广袤的海洋中,也只是个小家伙。

看《鲸鱼的世界》一定要想象自己是“鲸之家族”的一员,如此才能体会到它们感知到的自然的辽阔,与孤独。


虽然在很多人眼里,鲸都差不多——都很大,都有气孔,都是哺乳动物,但实际上,每种鲸都不一样。

虎鲸注重家庭生活,喜欢一大家子一起旅行、捕猎
海豚很聪明,擅长学习,也喜欢恶作剧;
白鲸非常爱干净,每年都会为保持清洁而蜕皮。
……

它们让我们看到自然的丰富,也让我们知道想要了解一种动物,就要走进它的生活,看到它们彼此的差异,探究这差异背后的原因。

很多大科学家,都是按照这样的思路开展研究的。



《鸡的学问》


我们身边的寻常动物往往有着不寻常的学问。只要把好奇心唤醒,就能看到它们的精彩。比如,鸡——

“人们总说,千姿百态的生活才更有滋有味。对鸡来说也是如此。鸡有很多品种,不同的品种之间,不仅羽毛和个头儿千差万别,蛋的颜色也各有不同。和人一样,每只鸡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气质。”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鸡蛋如何孵出小鸡?
鸡冠有什么功能,又有哪些种类?
完美的鸡舍应是什么样的?
如果你有一只鸡,可以为它安排怎样的娱乐活动?
……

鸡的有趣之处就在于,我们自以为对它了解得足够多,但被问到具体的问题时,又会发现对它的了解太少了。

不过,如果你读过这本书,你不但能非常轻松地解答上述问题,甚至还能说出来龙去脉。


寻常动物的不寻常之处,总能给我们带来发现的快乐,但更关键的是,它们也会在潜移默化中,让我们养成“谦逊”“悉心观察”“爱思考”“保持好奇”等一系列的好习惯,就好像不会说话的老师。

此外,《鸡的学问》本身,也为我们做了超级棒的“研究型论文”的范例,告诉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研究动物,又可以用怎样的图示把我们的研究成果呈现出来。



《牛牛大百科》

《如何辨识一头熊》

《熊熊见面会》

关联推荐


除了“鸡”,浪花朵朵还出版了专属于牛和熊的百科——《牛牛大百科》《如何辨识一头熊》和《熊熊见面会》,它们都很完备地介绍了动物的相关知识,以及动物和我们人类对彼此的影响。



《自然故事》


动物们只是自顾自地生活,我们看了,心里就生出莫名的感动。

很少有人能心平气和地合上《自然故事》。


这里有辽阔的荒野,有为生存挣扎的壮烈;
有宁静的农场,有治愈力满满的亲情时光;
有波澜壮阔的旅程和动物们在不经意间造就的传奇;
也有平凡日子里,人与动物共处的美好回忆。


《自然故事》已经出版了5辑,收录了数十种动物的真实生活,让你可以设身处地地了解动物们日常的生存挑战,以及对它们来说弥足珍贵的情感时光。
虽然作为一套动物科普,它不会有太多笔墨去煽情,却一点不影响小朋友被它的情感力量打动。



《我们与它们》


站在动物的角度了解动物,不是不可能。

因为我们与它们,有很多共通之处。

《我们与它们》就讲述了人与动物的15个共同特点。


我们与它们,或者说它们与我们,都一样喜欢吃、喜欢玩,喜欢享受生活。

我们与它们,也都有丰富的情感世界,有家庭,有朋友。

我们与它们,也都会学习,会主动增长本领,会使用工具。

对人的同理心,是从发现他人与自己的共通之处开始的。

对动物的同理心,也是一样。


我们与它们的共通之处,超出我们的想象。

意识到这些,也让我们可以用一种更谦逊地态度,重新看待自己和动物、和大自然的关系。

当我们开始思考,如何让动物们生活得更好,并付出行动时,我们就是在努力让自己的生活更好——对动物的关爱,让我们觉得自己更美好;呵护动物的生存环境,同时也是在保护我们的地球。



《动物记者大揭秘》


如果动物出报纸,它们会报道什么?

又会怎么评价我们人类呢?


《动物记者大揭秘》由三份动物们自办的报纸组成,包括《史前时报》《陆地时报》《海洋时报》,都报道了动物们关心的事——当然包括我们人类。

而除了《史前时报》,其他两份里都有大量对人类的吐槽,其中又以《海洋时报》的激烈,海洋动物们对人类非常不满,它们甚至成立了“紧急状态委员会”,向人类传达“爱护海洋”的声音。


看动物的报纸,时而哈哈大笑——动物的生活很精彩,也不乏蠢萌的新闻;时而又觉惭愧,忍不住想可以为它们做点什么。

而我们之所以设立“世界物种多样日”也有这样的目的——看到万物生灵,地球不只生活我们人类;也承担起对地球的责任,爱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



作者:柳无码
本文来自浪花朵朵,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别忘了留言、点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