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花朵朵童书|“无用之书”大盘点,每一本都很有用
发布时间:2024-06-11
浏览量:67
最近两年,我被问到诸如“这本书有什么用”的频率,明显变高了。但说实话,很多时候,作者只是单纯和我们分享有趣的事,或瞬间乍现的美好感受。我们出版它,也仅仅是因为和作者产生了奇妙的共鸣,感觉世界上应该有这样一本值得被孩子遇见的好书。真的很难说它们解决了什么具体的问题、满足了什么明确的需求、那它们真的没用吗?只是,我们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它们的“有用”,又或者说,它们的价值—提供丰富的情感体验——刚好在我们的理性思考之外。所以,今天这份书单,可能是你看过的最特别的一份——谁能想到,书里藏着会“上上下下”的月亮,会变换节目的演出单,会换装的演员呢?可要是问到这些脑洞大开的设计有什么用,这书到底能让孩子收获什么具体的能力……它是一个绮丽的梦,我们能向梦要什么功能呢?它让我们在想象的世界里观赏了一场天马行空的表演,和主角“月亮”一起拥有了神秘而浪漫的体验,让大人和孩子都得到了一个从日常生活脱出身来,无拘无束幽游的机会。那承担了很多事、时刻都思考着要完成怎样任务的心,也需要被好好款待,就像给月亮准备演出一样。《魔法剧场开演了》的作者是国际安徒生大奖得主柯薇塔,浪花朵朵还出版了她的《颜色游乐园》《字母奇妙屋》《数字马戏团》《我的怪兽宠物》,它们都有极富张力的配色和超凡的设计,让人过目不忘。每一个翻开它的人都能感受到它欢脱跳跃的童趣和纯真的童心。一层套一层的剪纸设计,让映入眼帘的故事场景发生着意想不到的变化。小象鼻子变长的过程,又故意颠覆我们的认知。当翻到小动物齐心协力拉长小象的鼻子时,我们和孩子都忍不住发出“啊”的一声:“居然能这样!”它当然是在“胡说八道”,我们又那么喜欢它胡说八道。凡事都要“合理的解释”会让人无趣。有时,我们需要放下客观世界里的真实,全然接受作者的安排。在小象的故事里,小朋友会巩固,而我们这些大人则会找回一项同样没什么用却万万不想失去的能力——用浪漫的想象来解释前因后果,创造快乐。世界上没有小精灵,但如果我们愿意,世界上可以有无数小精灵,甚至就生活在我们身边,和我们共享文化艺术的成果。我们可以为小精灵搭建一个王国,分析他们的历史渊源,介绍他们的生活习惯,把他们当作朋友,倾听他们的生活烦恼。《关于小精灵的几乎全部真相》,带我们发现的不是小精灵,而是可以创造小精灵,乃至整个小精灵世界的自己。《关于人鱼的几乎全部真相》《关于独角兽的几乎全部真相》《关于龙的几乎全部真相》用想象力开辟平行世界,然后像现实世界中的学者那样研究平行世界里的神奇生物,如人鱼的泳姿类别、地域分布和文化传统……这是一种非常特别的“创造”游戏,适合所有年龄的人。作为浪花朵朵的高人气绘本,我不相信大家都是为孩子才把它买回家,也不相信所有买它的人,都真的用它来玩泥巴。但我们还是在看到《泥巴书》的第一眼,就发自内心的喜欢上它。因为它好像一个开关,打开,记忆的帘幕拉起,我们又变成那个无忧无虑玩泥巴的小孩。那又有什么关系呢?看着它,我们会想起自己那纯真的孩童之心,它还在。有些人长大后会忘记小时候,但这些书却会为我们找回童年的记忆,包括哪些未曾说出的微妙感受。看起来是让孩子换位思考,理解爸爸妈妈。实际上,是带我们穿越童年,用儿时的自己,理解孩子。孩子总是真诚地以为,自己可以轻松胜任爸爸妈妈的工作,帮爸爸妈妈的忙。他们或许帮的是倒忙,但看到他们的好意,谁不会会心一笑呢?孩子不理解为什么家里乱一点就要发脾气,相比立即马上整理出整洁的家,他们更看重你的感受,想第一时间就带你去他们觉得能给你带来快乐的地方,让你开心。“一到家,我就发现爸爸妈妈一点儿也不乖,小波因为他俩头疼了 、一整天,我真该吼他们一顿!,但是,我可没那么做,来吧,我带你们去游乐园玩。”理解了孩子,治愈的是大人内心那未曾被看到被理解的童年的自己。最让大人们心下一颤的,还是结尾处,从梦境中回归的孩子,推开房门,看到年轻的爸爸妈妈正回过头向自己微笑的瞬间——那是孩子们当下的日常,也是我们无限渴望却永远无法再拥有的过去。对小朋友来说,翻开这本书,就可以体验和小伙伴儿在雪地里肆意撒欢儿,弥补雪不会应我们渴望而至的遗憾。而对大人而言,它却会唤醒我们珍贵的记忆。长大了,我们才会发现,一生之中,能在大雪天里心无旁骛地和好朋友笑笑闹闹的机会屈指可数。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也如此喜欢这本书的原因。它让我们看到值得珍视的生活片段,如果刚好有一场大雪,如果刚好有好友在身侧,别让它就那么平平常常的过去。谁小时候没幻想过自己化身英雄,斩妖除魔,所向披靡?在《勇敢的巴巴罗》里,我们会想起曾经那个用幻想填充世界的小小的自己。在由自己编织的战无不胜的虚幻的故事里,收获真实的“我很棒,很强大”的自信。当现实击碎幻想,巴巴罗难过得放声大哭,一双手将他抱起来,给了他安慰。我们已经无数次体验过这种被击碎的感觉,但我们也因他人给我们的关爱而成长为能予他人关爱的人。我们的孩子也会这样。如果不是翻开它们,我们几乎忘记,童年时代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同样是一天、一个小时,小时候感受到的,比长大后的,要长得多。想吃而无法马上吃到的炸酥肉,和想见又好几天都见不到的妈妈,在绘本里,我们会再经历一番求之不得与被迫分离的难过。但是,关于它们的记忆,并不是灰暗的,恰恰相反,还会让我们心里生出一一片暖色的花。因为我们同样会回忆起,带我们到熙熙攘攘的市场里买东西的家人,回忆起悉心照顾我们、安抚我们的亲人,并因此而再次印证我们一直被爱的事实。我曾非常努力地找寻它的实际功能——它是诗歌绘本,有助于加强孩子对语言节奏的敏感;它很美,有助于塑造孩子的审美品位;它采用了彼此应和的形式,有助于提升亲子关系——如果你选择和孩子一起读它的话。抛开对“有用”的执念,慢慢去读它的文字,才会发现,它实际是在代我们向我们所爱的人说出不好意思坦言的情感——我们的视角不同,看到的世界不同,可能想法也不那么相同,它们都不妨碍我,把每个有你的日子当作生命中最美好的日子。有时,一味追求看得到的“有用”,会让人的世界变小。我们常常会觉得,自己好像变成某种工具,感知不到自己的内心。但如果恰好身边有这样一本“无用”的书,静静地陪伴,我们就可以重新感知到自己丰富的内在。这些书为我们提供了体恤自己内心的契机,和别人进行情感交流的契机,往往比我们想到的“有用”,还要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