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6月15日,盛夏时节,盛典如约而至,第十四届“信谊图画书奖”颁奖典礼于南京举行。六月的南京,已然充满夏日氛围,每一年的此时,对于图画书创作者来说,“信谊图画书奖”颁奖典礼是一件能让人热切期盼的事。
第十四届“信谊图画书奖”组委会共收到参赛作品844件,其中图画书创作组308件、图画书文字创作组536件。
01 第十四届信谊图画书奖颁奖典礼
“信谊图画书奖”被诸多年轻的创作者视为“出道起点”和“加油站”,越来越多的优秀创作者在这个平台被更多的人看到。每届典礼会场均会邀约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前来,他们在这里分享自己的专业经验与心得,帮助创作者们丰富理论知识、拓宽思路、坚定艺术信念。
典礼上最受瞩目的,便是新一届获奖名单的揭晓。
此次获奖的作品在创作题材、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多样性,给评委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作品从儿童游戏和想象出发,让孩子感受到无穷乐趣和挑战,互动性强,可操作性强;有作品结合动物属性,多方面展现出大自然的多样性和神奇性,让读者全面领略世界之大、物种之神奇;也有作品通过各种细节,观察当下儿童的社区生活,将他们的烦恼、忧伤与喜悦一一道来,全面展现出生活中的温暖人情。题材之丰富,形式之多样,体现出了作者们的蓬勃创造力。
“信谊图画书奖”旨在让更多孩子看到从我们本土文化中孕育而生的原创作品,没有隔阂地从实际生活经验中学习,在自己的语言文化中成长,成为一个有自信并且认同自己文化的人。一直以来,奖项以奖励中国原创图画书与儿童文学、培育本土创作人才为宗旨,坚持以儿童为本位,不断推出精品图画书。
时光荏苒,这一奖项已经走过14届,这段岁月见证了中国原创的成长,见证了每一位创作者的不懈努力。本届典礼上,主办方信谊基金会董事长张杏如女士特别从远方捎来祝福。这封饱含希冀与鼓励的致辞,由信谊图画书奖发起人之一、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梅子涵先生深情朗读。
🔸信谊基金会张杏如女士
在致辞信中,张杏如董事长深切表达了对信谊所有朋友的问候,也谢谢社会各界和所有创作者们对信谊图画书奖的大力支持。她特别提到近几年出版的几本获奖作品,这些作品有的在国际大奖中大放异彩;有的已售出海外版权,让更多的孩子看见;还有的纪念了创作者人生中的重要时刻……
张杏如董事长也关注到了当下童书产业面临的诸多困难、变化和挑战,但她依然坚信阅读的力量,再次和大家一起重温了初心:
“原本产业链的失衡,多元的阅读形式、销售渠道和被分割了的读者群,更得面对习惯在在线虚拟时空交流的人际和阅读的挑战。站在这个时间点上,我们的信念要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呢?大家都是爱书人,阅读让我们和古往今来契合的心灵对话,不是知识、经验、观点的传递,而是自我生命的探究和开展,阅读让我们欣喜,甚至悸动,进而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每一个人的生命经验和体悟都不同,也许不一定要透过阅读来完成,但阅读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是一个我们在人生中随手可得的方便法门。在人生的旅途上,可以用以思考、学习,丰富我们生命的资粮。我们的孩子会失去这样的机缘和幸福吗?很多实证的研究都告诉我们,对低幼的孩子来说,亲子共读或亲师共读,不只促进语言、认知的发展,培养未来持续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最重要的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进而影响孩子的安全感、自信心,成为一个情绪稳定、勇于探索的人。不管未来的时代会如何演变,在儿童早期,书一定是亲子最好的互动媒介,而优质的亲子互动正是建构孩子大脑网络的基石。让我们一起携手继续守护孩子的童年吧。今天在你们的见证下,宣誓自己的承诺,也和大家互勉。”
最后,张杏如董事长为本届得奖者和入围者送上热烈的祝贺,对所有创作者提出殷切的希望,希望大家会持续挑战新的疆界,更上层楼。
尽管精良的创作和出版都很不容易,令人欣喜的是,第十三届信谊图画书奖首奖作品《电线杆去哪儿了?》正值本次典礼前夕上市,作者李含毕业于创意艺术大学,在她的家乡山城重庆Citywalk中得到灵感,创作了电线杆的故事。电线杆的背后,是我们念念不忘的旧时光,更是隐喻了社会发展过程中,无数像你、我、他一样平凡角色的默默支撑与担当。一部好的作品,通常能够让“故事住进来,让生活住进来”,从而引起读者的无尽共鸣,《电线杆去哪儿了?》无疑是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电线杆去哪儿了?》
文·图/李含
梅子涵先生担任本届评审团主席,他回顾了各阶段认真缜密的评审工作,启发创作者们从生活中的每一处去寻找巧思。梅子涵先生特别感谢了信谊基金会为创作者搭建了这个高质量的平台,让无数的创作者在这里得以一展身手,实现抱负。他也盼望着未来能涌现出诸多优秀的创作者和图画书作品,越来越多的人能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
随后,梅子涵先生隆重宣布了本届的获奖名单。
佳作奖:
《芽芽去哪儿》,文·图/赵新蕾
入围奖:

《老爸,今天吃什么?》,文·图/白月超
《气球》,文·图/季颖
图画书文字创作奖获奖名单
佳作奖:
《捉迷藏》,作者/郭玲玲
02 “儿童文学”具有独特美学,方卫平教授与您谈谈“常识为什么重要”
🔸知名儿童文学学者方卫平教授
在将近两个小时的分享中,方教授将深刻的学术洞见融入真诚、幽默的言辞之中,引发创作者、出版者和儿童文学评论者们深思,只有大家合力,才能为儿童文学撑起更加美好的一片天。
本届工作坊开设有一场探讨图画书创作的主题座谈,信谊特别邀请本届评审团成员儿童文学作家、上海师范大学梅子涵教授,南京艺术学院姚红教授,知名画家王祖民先生,知名画家潘坚女士和童书作者、译者、研究者与推广人阿甲先生聊一聊“能让评审眼睛一亮的作品”是什么样的。
在座谈中,阿甲老师主持,几位评审老师各抒己见,畅谈评审过程中打动自己,让自己眼前一亮的“点”,比如绘画的风格、形式、技巧;讲故事的能力,所呈现出的故事的世界观、大局观;透过作品可以看到的作者的个性和特点等等。
有意思的是,评审们提到,在看到“眼前一亮”的作品带来的难能可贵的“陌生感”“新鲜感”“好奇感”之后,一个作品要能持续让评审觉得亮眼,还要看它的整体完成度情况,比如是否符合“常识”,逻辑自洽;蕴含在细节中的感染力、带动力够不够,收尾是否自然到位,水到渠成;等等。
对参赛作品来说,评审老师其实是一种很特殊的读者。令人动容的是,有的评审老师认为,自己就是创作者的陪跑者,会心甘情愿陪伴创作者在路上。
梅子涵教授指出,创作中要重视故事的典型性、画面的典型性和想象的典型性,鼓励创作者平时要练习从小的故事逐步进入到大的场景、大的世界观中去。如何找到艺术创作的感觉、写出打动人的作品,需要天分加勤奋,才能让创作更上一层楼。
典礼与工作坊之后,信谊邀请多位专家老师开展图奖作品小组点评——针对图奖作品,由评审老师分组为创作者一对一进行点评解析。这种方式相当于为每个作品开通了“专家绿色通道”,这样的专家面对面交流,给年轻的创作者们输送了新鲜的“营养”,必将更好地助力他们更快成长。
